|
目 录
|
|
我们需要哪些来稿本刊编辑部
《出版科学》创办已近八年,从这期起开始用正式刊号公开出版,这要感谢行政管理机关的关心和读者作者的支持。本刊来稿甚多,篇幅有限,为了既保持刊物品位,提高质量,又密切联系作者,尽可能容纳更多来稿,现对我们需要的稿件作些说明。 1.先说刊名《出版科学》。犹记办刊之初,这个刊名确实有点令人困惑,出版是一门科学吗?出版需要科学吗?还有人对之望而却步,以为刊物内容深奥,过于严肃,离现实太远。随着现代社会和出版工作的飞速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变化。今天我们仍要说明的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学已不再忽视,而是看做国家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出版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高度发展出版生产力,这就不能不重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出版业,不能不把出版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用科学指导、促进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取名《出版科学》的初衷,也是一如既往的追求。 2.本刊的宗旨是为研究出版学、编辑学提供园地,从而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一是注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二是给出版、编辑实践以理性说明。当前出版专业类刊物减少,编辑学术刊物不多,出版工作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理论研究的气氛却不浓厚。在现实情况下,办这样一个刊物不免有点寂寞,但我们仍然充满信心,因为毕竟业内外还有一批对理论研究乐此不疲的作者和读者,他们鼓励我们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为了改变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状况,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对研究出版学、编辑学的种种努力给予支持。全面系统地论述也好,专题阐述也好,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也好,形式不拘,长短不限(自然不能过长),但必须言之有物,立论有据,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3.全面地说,本刊的宗旨是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这是因为出版学、编辑学是应用学科,离开实用性,既不利于学科建设,也难以受到读者关注。刊物设置的许多双名栏目如《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等,就体现了这个意图。实践经验的描述是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源泉,学科建设只有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反映出版工作,包括发行、印刷、物资供应、财务、行政管理等各方面总结自身经验的文章,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建议,详尽占有材料的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等 。但不能就事论事,要有理性概括;不能面面俱到,重在专题探讨;不能重复常见,要有自己的新得。 4.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出版已不仅指书、刊,还包括多媒体与网络,且呈逐步相互交融之势。研究多媒体与网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为此我们设立了专栏。其内容是研究多媒体与网络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它与传统出版业的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应取的对策,以及多种媒体的共性与个性,期望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并便于扩展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出版学、编辑学的内容。这方面的来稿不要一般地介绍多媒体与网络,而要联系出版业,阐述它的地位、作用、影响和前景,具体的编辑、出版流程和规范,以及国外的动态和经验等。 5.出版学、编辑学的建设,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发展历史三方面。当前对“史”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研究发展历史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而且涉及实用经验的积累。我国是发明纸和印刷术的文明古国,出版历史悠久,具有可资借鉴的丰富思想遗产和值得发扬的优良传统,众多的研究领域尚待开发。近现代出版史的研究,包括有影响的出版机构,有重大价值的传世之作,有杰出贡献的出版家和编辑家及其思想,也需要加强。本刊辟有专栏,愿为此尽一己之力。 6.编辑劳动带有潜隐性,编辑重于宣传各界弱于宣传自身,对经验怯于启齿,其贡献鲜为人知,因而编辑的价值不易得到社会公认。本刊特辟《编辑随笔》、《编者·作者·读者》专栏,意在弥补这一遗憾,大力弘扬“编魂”精神,宣传著述活动之中的编辑劳动和编辑思想,颂扬编辑工作中的感人事适,鼓励编辑人员奋发前进。编辑可以写自己和同行,作者、读者可以写编辑,自然编辑也可以写作者和读者及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文笔轻松一些,文风活泼一些,形式自由一些。来稿请附作者近照。 7.本刊取舍文稿,主要着眼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以及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和属于专业范围。此外,一求见解独到,不落俗套;二求论点突出,论述充分,不要大题小做;三求切入角度别致,不要老调重弹;四求语言文字严谨,相关内容符合编辑出版标准和规范。 8.来稿经决定采用即答复作者,请勿再投寄他刊。两个月内未收到通知可自行处理。因人力有限不退稿,请自留底稿。稿酬按新规定从优,随样刊同时寄出。 (ID: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