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走出古籍出版的误区刘 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古籍出版的编辑,想就当前古籍出版存在的误区谈点看法。 1.古籍“曲高和寡”,只有专家才会看,所以它不可能有很多读者。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由于时代的久远及语言文字上的一些障碍,古代典籍与今天的读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但历史事件为人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先人们总结出的各种生产、生活经验,对今天的读者是极有价值的。因为经验教训让人少走弯路,使人警醒,同时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并不为时间、地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今天的读者有了解历史的愿望,就有读古籍的需求。这是一些古籍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再者,古籍专家也是读者。无论作为专家或读者,他们都必须接触大量符合自身阅读水平的古籍,因此普通读者与专家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 2.古籍出版主要是追求社会效益,不企望得到读者的认可。当前,人们习惯于将拥有广大的读者排斥于社会效益之外,仅仅将印数与经济效益挂钩。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什么是社会效益?词典里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以为,从“社会”二字就可看出社会效益应该将广大读者群作为其重要组成元素,社会是由大量的人组成的,没有大量的读者,出版物就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一本书即使印数不多,但只要拥有应有的读者,就应该说它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3.只有古籍专著才叫古籍,古籍普及读本不够出版档次。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发展大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学术界、出版界应该重视的大事。让广大读者了解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向心力。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 4.多搞大项目才能提高出版社的档次和声誉。当前出版界普遍存在着一股浮躁之风,古籍出版社也未能幸免。具体表现在:好大喜功,追求虚名,图大图全,对古代典籍进行无序的滥采乱伐,没有重点也没有选择,一味追求规模效应,以便造成一时的轰动。这种不顾出版实力和出版水平的后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出版资源,到头来还损害了出版社的声誉。 误区的形成虽非一时,走出误区却是相当紧迫的。我们要认真地付出努力,让古籍出版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ID: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