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辞书编写的一种有益探索冀 文
近代学者陆尔奎说过:“尝言一国之文化,当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先后出版了不少成语辞典。这些辞典,对汉语成语的搜集、整理、流传都做出了不同贡献。辞书的发达,表明了文化的繁荣。 辞书的功能是寻检。一是发生疑难,寻求解答。二是欲表达己意,寻求所需词语。目前各地出版的汉语成语类辞书,大都是按音序、笔画或部首编写的,它只具有第一种功能,不直接具备第二种功能。即只能根据成语字头查找词义而不能根据词义查找成语,尚缺少一部既能按字头查找词义,更能根据词义查找成语,还能按自己所想表达之意便捷地查找到所需成语的辞书。蔡向阳、孙栋二同志编著的《成语分类应用词典》(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正是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 《成语分类应用词典》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体例的创新。编者没有重复按音序、笔画或部首编写的常规模式,也没有像其他成语分类词典那样,将成语按社会现象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类,而是另辟新路,按成语的词义和用途分类编写。 其次是该词典分类简明,连接有序。编者先将所收成语分成“写人”、“叙事”、“状物”三编,每编中再分成若干辑,每辑分成若干类。辑与辑连接有序。以“写人”为例:先编写人的静态,由静态到动态,由动态到思维,由思维到行动。如容貌、体质、性格属于静态,动作属于动态,品德、气节、信用属于思维,为人、做事属于行动。类与类强调对偶。如担心对放心、喜悦对忧愁、认真周密对马虎草率。即使同一类目中成语之间的编排顺序也尽量做到词义和用途的有机连接。 三是便于直接应用。这部词典根据应用的需要设置辑目名称,尔后把成语依用途和词义详细分类,将用途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类聚在一起,注明释义,对部分成语还指明其感情色彩、适用对象、范围和场合,这就为成语的直接应用提供了方便,突出了辞书的成语应用功能。 四是具备多种功能。由于同一类目中的诸条成语词义相同或相近,这就为读者应用成语提供了选择余地,同时还可作为分类学习成语用书。因书后附有“音序索引”,也可作为一般语文辞书使用。为使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编者在对成语释义时特意对成语中难懂的字、词进行分注或串讲,或又注又讲;对易错读、错写、错解的字、词,以“辨误”标出;对所收成语,尽量注明出处或举出书证,并以“语出”、“语见”加以标明。 五是常用成语收录较多,成语义项较全。编者在收录词目时,注重常用成语的搜集,其中参阅了有关书稿、课本和多种版本的成语辞典。对一些曾经活跃于一定时期而今已显得冷僻但仍有检索意义或含义相同而结构形式不同的成语也适量收录,这既有助于读者阅读古书并了解成语的源流演变,也有助于读者对一些成语的认定与应用。同时我们知道,很多成语是多义的,这部词书将多义成语所能收集到的义项或用途全部列出,这对读者了解和使用成语会有很大帮助。如“昏天黑地”就列出了7种用途。 成语的分类,已有人为之,但完全按成语的词义和用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分类,这部书可能是首次。对成语进行分类,是公认的难点。首先是如何分类,粗分还是细分。粗分显得辑、类简明,但查寻不便;细分则显得琐碎,但便于选用。再就是辑、类之间怎样做到有机地连接,怎样使得辑、类的名称和所收成语的含义更贴切。在成语的归类方面,总觉得有的成语归得不伦不类。因为很多成语是多义的,即使是单义的成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可能归入不同的类别,况且成语的分类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类成语的词义、用途也不尽完全相同。对此,人们可以见仁见智。 我们权且把《成语分类应用词典》的问世,看作是一次试验、一种探索,但这种试验、探索毕竟是有益的。为了辞书的发达与繁荣,在成语辞典编写体例上,应提倡创新,鼓励试验。只有不断试验、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社) (ID: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