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关于编辑出版学科研究生入学试题的探讨南开大学院传播学系教师
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的根本大事之一,有教育就必然有考试,这恐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古到今,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千变万化,纷纭复杂,说到底,都是为了检验教育成果及人才的选拔。如何做到考试的合理、适当、公正、高效,应该是每个教学人员都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同时,它必然反映出教学人员的认识水平、学识根基和追求目标。 经过16年的努力,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现为传播学系)终于取得了招收本专业正式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使出版高等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十分珍视这一迟到却又难得的“升级”。 此次招生的条件是文理本科生不限,所学是否编辑出版学专业不限。其一是为了最大幅度地吸纳生源;其二是因为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它本来就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依托专业”(或称“背景专业”)为基础,尽可能地完成知识的复合交叉。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各种能力的前提。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来一个实实在在的培养目标,那就是21世纪的 社长、总编辑。这个目标在早期毕业的个别学生身上得以实现。现在对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 标则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理论,贯彻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造就讲政治、精业务、高素质、善管理、会研究的新闻出版骨干,以及高层次的传播业理论研究人才。 此次设定了两个研究方向:第一,编辑出版学及编辑出版史;第二,网络传播及网络新闻。拟将传统的、现实的与超前的研究和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经过较缜密的考虑,我们把出好考题作为展开这项新事业的第一步。这就涉及到编辑学、出版学的实质与力度。编辑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成果累累,专著教材几十部,论文以千篇计,但是,其中有争议之处也不少。而较为困难的是对出版学的认定上。至今学术“偏离” 现象严重,这一领域的著作和论文相对前者要少得多。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把自己的一家之言——狭义出版和部分广义出版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微观、中观的实际内涵,又有宏观的政策方针和广阔的历史视角。这不是折衷,而是由长期形成的现实所决定的:对出版的意义与涵盖依然有着相去甚远的理解。持一家之言,能自圆己说,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按全国考研规定,除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政治、外语课外,专业课则由招生单位命题。 编辑出版学及编辑出版史研究方向的考试科目是编辑学和出版学;网络传播及网络新闻方向 的考试科目是编辑学和计算机网络基础;2001年共考的文化综合类科目是文学,以后这一科目会有一定的变化,将其置入“大文化”的背景下去综合考查。 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载体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高科技给当代和未来的传播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电子出版和网络传播置于最重要的教学研究位置上,并思考它如何与传统的传播方式有效融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把编辑学分解成几大块:编辑学概论(以书籍编辑为基础的普通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等。此次考题将著作权法概论和编辑出版史融入其中,综合测试考生编辑理论与实践的水平。而出版学的试卷即综合了上述的理解,并融入了图书学及文献学的综合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出题思路是理论与能力兼顾,软件与硬件考核并举。 按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般要求,出题难度要适当,要在知识、能力之间反映出考生的素质。涉及不同科目带有综合性质的试卷,内容组合要相对合理,应有较为科学的知识覆盖面。选拔考试高分不宜超过90分,一般应平均在60~80分,相当差的才判不及格。根据已确定的原则,在编辑学试卷中,我们把编辑出版史方面的内容定在20%左右,把编辑学概论定在40%左右,把报纸、期刊的门类编辑学各定在15%~18%左右,把著作权法概论定在10%左右。因为是首次摸索,所以降低了难度,只把最基本、最必须的题目提出来。其他课程的出题思路大致如此。应该说这一组考题是偏易的。 我们深入思考的有以下几点:是否只能从参考书中死板地对号选考题?答案是否定的。要不要给考生提供一个自身思维的空间,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一个创新的机会,让考生充分展示其能力?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试题中可以反映出来。首先,有20%以上的题目不是通过“背”就能答好的,而要认真分析、综合,甚至要有想象力,这就是一种能力测试,也把知识面的要求铺开了,形成潜在的导向。有一些题目答案不在参考书上,却是这个层次的考生应该掌握的。 为了考“活”,我们在题型上也动了脑筋。比如“多项选择”题,虽不是我们的创造,却认为它考“活”的优势明显:可以将考生“蒙”的几率降到10%以下,并能审视知识的扎实程度。我们甚至在正式的卷面行文中故意设置了一个别字,极不显眼,就是要看有没有考生能改正过来。如果一旦改正,将补附加分,因为这是编辑学的考研试卷,有未来职业和考核素质的双重需要。我们认为,理想的考试应该能全面折射出应试者的素质,它不应该也不能靠突击准备,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日积月累。 这是我们的首次尝试,希望编辑出版界的老师们与各校同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编辑出版事业选拔英才。 (ID: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