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期刊编辑与印刷质量赵迎红 刘继宁
每个期刊编辑部都有一套把好编校关的办法,对怎样把好印刷质量关却不是都很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印刷质量的基本要求和编辑对印刷质量判断的若干方法提出个人见解,以求为出版高质量期刊取得共识。 1 期刊印刷质量的基本要求 1.1 外观质量和成品尺寸 检查期刊印刷品的外观质量,首先要注意其本身成品尺寸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达到允差的标准,版面是否干净,墨色是否均匀、无明显脏迹,封面设计印刷如何等等。 (1) 成品尺寸。 要按照1987年颁布的GB 788—87书刊尺寸标准,对不大于6开的各种开本期刊,各向尺寸允差为≤0.8mm,不小于4开的各种开本,各向尺寸允差为≤1.0mm。一般学报、期刊的标准尺寸应为全张纸对折长边四次裁切。为了与国际期刊大小一致,期刊用纸应为860mm ×1230mm,A4的16开纸,公称尺寸为210mm×297mm。 (2) 外观规范。 期刊内凡有对称要求的内容者框式居中,允差≤0.5mm,无糊版、钉影、脏痕、条杠等。 字迹清晰,每印张模糊断笔道处不得超过2处,表格框线交接允差≤0.5mm,6号及小于6号之字号不误字意。文字应清晰易读,不虚不糊,图表中的线条、文字要清楚、明了。 (3)封面设计印刷。 封面图案。封面是一种形象设计,一般情况下,封面的图案在相当长时间内要沿用不变。封面图案发生变化,期刊应预先发出告示。正因为封面图案十分重要,印刷时必须严格遵守原稿要求,再现原稿。 图案设色。在一般情况下应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也可以采用一年中每期一个色的办法,印刷时的色相要准确。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一个期刊好像一个成人一样,他的形象、姓名、身体不变,但每天穿的衣服不会完全相同。问题是印刷时一定要根据原稿。 1.2 内芯各组成部分的印刷质量 (1)全书整洁。 图文印迹清晰完整,标题字不花(发虚),注释字迹清楚不糊,图表线条光洁易辨,框线交接允差≤0.5mm。 (2)颜色。 复制真实、自然、协调。内芯中如果用彩色底色时,要注意颜色不能太深,以免影响文字信息的阅读。如果插图是多色图像时,周围用色不要影响插图的阅读,印刷时务必小心。 (3)审定及销钉定位。 审定。宜先左右、上下全面校一遍清样,检查内容是否齐全、完整和不歪斜,注意整个一行未印上的现象(时有出现)。然后看大标题有无差错,文字、线条墨色是否均匀一致,无重影,小字不糊,大字不灰,无缺笔断画现象。接着看图表内容是否齐全,位置是否准确。最后看各种规矩线和帖标是否齐全,白纸上是否有脏点,墨色是太大还是太小。如果正常,则可签字付印。 销钉定位。印刷时要求套合准确,以往采用目视规矩套准,用透明胶带纸固紧,不仅费时而且经常出错。现只需在胶片上打孔,并将胶片定位孔套在销钉上,即可套准,十分方便。 (4) 页码的编排。 下面用一张纸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页码编排法。首先将纸由右向左边对折,再顺时钟旋转90°,然后由右向左对折,再顺时钟旋转90°,再由右向左边对折,这样4折完成后称为一帖。将此帖翻转180°,就开始编页码,从1~32页为一帖,下一帖为33~64页,依此类推。不要小看了10mm、3mm的帖标,因为在印刷品完工后所有的规矩线、角线、裁切线、丁字线都是要被裁切掉的。 (5) 装订质量的检测。 书页版芯位置准确,框式居中,页张无油脏、死折、白页、残页、破口或折角。 书帖页码和版面顺序正确,相联书帖的行码整齐,同展开面2页之页码位置应对称,允差≤3mm,全书书芯页码位置允差≤4mm。标准的帖标排列是成阶梯形的,若缺那一帖就出现白色,表明缺了从多少页到多少页,若是那一帖标重叠,表明多了这一帖的页码。这为期刊校对提供了方便。 上述基本要求较多是用定量的方法来判断印刷质量,但事实上,编辑拿到手的则是已经印好的产品,这时一些定量的数据无法获得,只能定性地判断印刷产品的质量了。 2 编辑判断印刷质量的若干方法 印刷质量不仅是印刷厂要管的事,也是编辑该管的事。但编辑对印刷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全掌握,也缺乏检测的仪器和设备,要想对印刷质量进行判断就必须总结若干较为直观的方法。 21转换检测法 印刷质量上的某些指标,在没有专门检测仪器的情况下是很难直接检测的,比如纸张规格中的克数,表示每印张的质量。印刷厂里的师傅往往能凭经验判断纸张的规格,也可用相应的仪器检测。编辑则可以采用间接的方法检测纸张的规格,如称量一本成书或期刊内芯的重量,记下开本和页码,即可换算出相应的纸张克数,经验公式为: 克数=αΚΜ/Y 式中:Κ为开本数,Y为页码数,Μ为内芯质量,α为考虑大小开本和裁边影响的系数,大开本α=1.27,小开本α=1.12。 这样就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检测纸张和规格了。类此还可以检测其他指标,甚至可以制成简单的数表,一查即可。 2.2 比对检测法 有些印刷质量的指标比较难以把握,如纸张的白度、墨色的深浅和均匀度等,要准确判断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的仪器。作为编辑,在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与其他印刷物进行比对的方法,判断其相对的质量。应该说,现在也有条件选择一些公议的优质的印刷品作为比对的参照物。 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一是要规格相同或相近,如同是80克双胶纸或同是52克书写纸,规格不同的纸在质地和视觉的感觉上是不同的;二是要工艺相同,如同是铅印或同是胶印,印刷工艺不同,印刷质量在客观上是有差别的。 2.3 模糊检测法 一本书刊的装订质量有严格的质量指标,但编辑不可能完全据此判断,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无此必要。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要得到一个模糊的评价就可以。比如书刊装订得牢不牢,装订是否整齐等等。 模糊检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上模糊。如装订的牢度,本来应测量在多少重力下书的装订被破坏,但一般只要大致上有个数就行了,不一定要精确。有经验的编辑往往将书刊的封面或内芯的某一些页提起来抖动几下,看书刊是否散开或松动,就可以粗略评价装订的牢度。另一种是感觉上模糊。如检测装订是否整齐,可以很快地翻动书刊的一角,同时眼睛盯着书刊的页码或眉线,看在翻动过程中页码数字和眉线的位置是否上下左右晃动,如果晃动不大,则装订尚属整齐,如果感觉乱跳,则装订肯定不整齐,可能拼版和折页有问题。 2.4 浏览检测法 书刊的一般印刷问题,如皱折、污损、背脊不居中等等,都可以通过泛泛地翻检书刊发 现,可以称为浏览检测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多存一些“疑点”,在随机的翻阅中,同时注意几个方面的情况,或者就不同问题分别翻检几遍。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缺陷外,缺页、倒装等问题也可用这种方法判断。首先注意个位、十位的数字是否有规律地从0~9地变化,是否有数字跳变,如果有则集中检查该部分。其次,掌握缺页、倒装的规律性,一般胶印的书刊,每帖配页都是半个印张或一个印张,也就是16开的8面或16面(32开的16面或32面),如果出现缺页、倒装,则会出现连续的页码缺少或增加,这种异常在翻检中是比较明显的,只要心中“有数”就能发现问题。如果发现一本书有缺页、倒装时,则应对该期期刊全部检查,不让一本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损害读者。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ID: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