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出版是什么杨晓鸣
出版从单一的图书出版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规模庞大、多种媒体并存的朝阳产业。横空出世的网络出版,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出版的长盛不衰以及强大的发展势头,说明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要回答“出版是什么”却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出版的界定 前些年,出版界对出版的概念争论得很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出版是否包含发行。那时候网络出版还没有出现。网络出版的产生给予出版业深刻的影响,看来进一步厘定出版的概念势在必行。网络出版,就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作品的传播。网络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翻版,也不是传统出版物电子化的出版,对于网络出版,作品定稿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中,就完成了作品的传播、发行,宣传和销售也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 出版概念中狭义的出版仅指图书出版。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给出版下过定义的学者不在少数,如日本学者就指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出版。”这个定义显然局限于图书、报刊的出版,过分地强调了复制的方式。复制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印刷的、机械的和化学的方法,还可以采用电子的方法。有的出版物甚至无须复制,如网络出版。 《世界版权公约》1971年修订版第六条给“出版”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视觉可以感知的著作以有形复制并向公众普遍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和《辞海》是这样解释出版的:“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定义中增加了“发行”,使外延扩大,可以包容图书、软件出版等形式。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发行似乎都是构成出版诸要素中的一个要素。人们依靠不断扩大出版概念的外延来使出版的定义适应日益发展的出版业,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概括出版的内涵与外延。因为网络出版无须发行,其传播过程就是发行过程,发行的规定对网络出版显得冗余。 随着网络出版的诞生,发行不是出版的本质特征愈来愈明显,公之于众作为出版的本质特征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表面上看来,发行就是为了公之于众,而公之于众也意味着发行。 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发行纯粹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公之于众就不一定如此,它可以是政府为了宣传政治主张的政府行为(免费提供),也可以是一些个人的爱好和性情所致,如网络出版。 所谓出版,在我看来就是指一切为了适应社会受众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活动。我的这个看法似乎与一般的出版概念不同,没有包括编辑过程。其实,“为了适应社会受众需要”,必然要对作品进行选择和编辑加工。不对作品作合理的取舍,是不可能满足受众需要的,“为了适应社会受众需要”暗含了对作品的编辑过程。 二、出版的解释 1.出版是一种话语权力。每一个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出版权力的控制,通过对出版的支配和操纵,实现对受众的知识、信息控制,使受众在认知和价值判断上服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可以说,谁掌握了出版,谁就占据了话语权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媒介权力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社会阶级关系的结构,是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他们极力标榜“言论自由”,出版的权力仍然由国家来操纵。 英国著名传播媒介的评论家巴格迪坎谈到资本主义编辑和记者时指出:“编辑和记者都不得不在新闻和评论的内容上屈从于垄断资本的利益。”当然,一旦自由,出版话语权力对于统治阶级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才导致政治力量对出版权力的压制和诱导。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政治权力在要求出版权力的依赖的同时,也深深依赖于出版来阐明本阶级的政治见解和主张。统治者正是利用出版权力装饰政治权力的社会形象,以证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这种操纵和运用,毫无疑问需要知识、情感、技巧、艺术和谋略。 2.出版是文化传播。人类创造的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但古老的方式便是图书出版。最初的图书出版掌握在官府及富豪文人之手。他们出书的目的,不是以历代章法、规矩垂示后人,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知识才能与崇文之心。虽然为自己使用而出书的目的显而易见,但垂示后人,表现自我的行为还是为了流传和公之于众。随着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发达,出现了专门从事出版的机构,其目的是使出版物传播面越广越好。出版物中所蕴涵的思想、知识、信息等,随着出版物的广泛流通在全社会扩散和传播,这实质上是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和思想沟通。人类利用出版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丰富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启迪民智。当年担任《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正是借助该刊物,与其他进步刊物相互配合,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反对封建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转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出版是文化积累。出版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相应的文化史。出版是人类文化思想的反映,它不仅记录了时代的思想,并且促进着思想、文化的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主要是借助于出版来实现的。出版活动既是一种空间传播,也是一种时间传播,是历史传播的形式。它使文化财富代代相传,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便是文化积淀。出版的文化积淀促成了许多文化圈的发展,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便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出版的中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古代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培育了富有深厚传统文化积累的五千年文明。 4.出版是文化信息整合。出版是以纸质(最先是用石头、甲骨、竹木、帛锦等)、电磁等为载体,传播文化信息,并对文化信息进行整合。任何社会都有对某种文化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特点,而文化的认同与传播的关系至为密切。出版必须对精神产品作出选择、加工,有选择便不可能没有笔、削、正。无论按什么标准进行选择,但选择的结果或者导致文化同化,或者导致文化冲突,或者导致文化整合。通过对文化信息的筛选、增删和优化,出版参与了对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塑造,通过出版物把社会规范灌输到人们心中,影响、改造受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影响后代人的文化取向。这一切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 5.出版是社会性生产。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信息只能依靠口头传播,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初文字不是用来传播信息,而是仅用来记事。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字开始用于传播信息,出版才得以产生。从古老的图书出版到现代出版,都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出版总是一定社会的出版。同时,无论是图书报刊出版,还是电子、网络出版,都不是为自己的需求出版,而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版的终极目标。出版正是借助于出版物,传播科学文化成果,并力求扩展其社会影响,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出版活动的性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ID: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