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电子出版时代编辑新思路朱 诠
21世纪人类开始迈进电子出版时代,身处电子时代的编辑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力争把握电子出版的主动权。笔者认为新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适合电子阅读器存储的内容 据美国《出版商周刊》介绍,美国部分小学已经开始使用电子阅读器来取代传统的教科书。这不但是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好办法,而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设施。电子阅读器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与传统纸介教科书相比,可说是占尽先机。一个重量只有几百克,体积只相当于大32开本图书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容纳数百万汉字的内容。学生一年中要用的全部课本和教辅读物的内容都可收入其中,这就将学生背后的沉重大书包简化为一个“笔记本”了。电子阅读器可以开发为多媒体,通过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演绎教材,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读者可以使用光笔在阅读器上作各种记号,查字典,甚至可以另开窗口作笔记,写心得等等。其检索的便捷性、阅读的随意性与跳跃性,将使读者在电子阅读器上得到比纸介图书所能提供的更多便利。当然,电子阅读器的一次性投入略高一些,但它可以不断更新内容,不但在小学各年级可以使用,甚至到中学、大学都可以使用。这样算下来,电子阅读器反而更经济实惠。仅就教学方面的用途来讲,电子阅读器已是前途无量了。 实际上,电子阅读器的功能更在于为成年人效力。大家知道网络版的ebook要在网上阅读,其花费是很高的,因此,一般网友都采取先将ebook下载,再在电脑上阅读的方式。然而,电脑体积较大,即便是笔记本电脑使用起来仍有诸多不便。如果将ebook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起来就方便多了。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读器的重量会日益减轻,容量会日益增大,形状会日益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日前已有报道国外研制出可以像报纸那样折叠的电子阅读器),功能会日益丰富。随着高能电池的发展,电子阅读器的无线化联网、远距离下载等,也将成为现实。到那时,电子阅读器将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工具,其市场回报将是无比丰厚的。近来投资网络的富商们纷纷从事电子阅读器的研究制造,其目的在于控制将来的电子出版物市场。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正在投巨资开发电子阅读器Reader,NuvoMedia公司积极研制RocketeBook,富兰克林电子出版公司也在大力开发ebookman。我国北大方正公司也正在推出其研制的电子阅读器Apabi,福州恒一科技公司正在研制含有PDA功能的电子阅读器,恒基伟业正在研制具有电子阅读器功能的新型商务通。这方面的商业竞争,在中国也已经展开。 面对电子阅读器的出现,首先,应敦促实力雄厚的出版单位加强电子阅读器的开发。就目前来说,电子阅读器仍处于试用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也未出现举世公认的品牌,这就为中国的电子企业和出版企业提供了开发研制的余地。因此,要抓紧研制电子阅读器,争取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以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2000年北京第八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辽宁出版集团宣布,它与美国高科技公司共同投资创建的辽宁秦通电子图书技术有限公司,引进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电子图书阅读技术,推出了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中国第一代标准电子图书——“掌上书房”。2001年春,由南开大学主持开发的阅读器不耗电电子书在天津面世。这种国产电子书是大32开、大容量、具有书报阅读界面的专用电脑终端,采用了吴葆刚博士发明的“多稳态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屏,开创了不耗电阅读显示的新技术,而且阅读时不闪烁,具有保护视力的功能。这种电子书可存储300万个汉字,可方便地从网络上下载图书,使用两节电池可阅读3万页内容,总重量不足700克,将使学生书包减轻重量成为现实。香港文化传信公司也在着手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投资开发中小学电子版教科书。 其次,应大力开发与电子阅读器配套的ebook内容。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对适合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ebook必然出现大量的需求。我国的编辑人员应当着手开发适合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电子出版物。首先是在学生应用的教材、教辅读物方面进行开发。根据国外的经验,大规模推广使用电子阅读器都是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的,这也是市场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的项目。在外语教学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电子阅读器的优势,根据国外语言的变化不断更新有关教材,推出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最新版本。一些辞书、工具书纳入电子阅读器也极具价值。2001年4月辽宁出版集团与商务印书馆在沈阳联合举行了《新华词典》电子版使用协议书签字仪式,决定将《新华词典》装入辽宁出版集团开发的电子阅读器“掌上书房”,使其成为助读工具,使读者在使用“掌上书房”时可以更便捷地扫除文字障碍。教材、教辅读物和工具书是利润最丰厚的领域,也是最容易受到外资冲击的领域,如不抓紧,将会造成较大被动。在其他图书的开发利用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即便是我国的传统文学名著等的电子版开发也不容忽视,如果开发好了,这方面还会成为我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二、在策划好纸介出版物的同时,搞好网络出版物的开发 编辑人员在策划纸介出版物时,就应同时考虑其多媒体的多元化的开发利用,自然对于网上发布的ebook的开发利用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一些原创作品,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内容提要或部分章节提前在网上发布 ,以便引起读者关注,同时可以征求读者意见,以供作者参考。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将文学作品的部分情节在网上发布,鼓励读者去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发展,使故事情节多线索发展,结局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编辑可以组织对不同情节、不同人物、不同结局优劣的评论,对于参与网上创作、评论并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出版者、编辑者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促进新选题的开发。将优秀的网络作品纳入纸介出版,就更不在话下了。 为了增强网络读物的策划力度,既要注意与传统出版相结合,又要注意与网络服务商相结合,才能更快地取得成效。如中国档案出版社策划的网络图书《网上无美女——青蛙和恐龙的爱情》,关注青年人网上恋爱的新潮流,发起有关问题的探讨,汇编成书。他们与当当、卓越、8848等著名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给予这些网站优惠的价格,换取网上突出的展示位置,充分借助它们每天数十万访问量的优势,推出该书。策划者还把作者“水晶之恋”的OICQ号码和e-mail地址印在该书的封二上,促进了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编辑还主动通过OICQ的聊天室有针对性地、随机地向读者进行销售和阅读调查,搜集各种反馈信息。编辑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开了该书的销路。 目前由于网友习惯于在网上无偿阅读,很难通过发行纯粹的网络版图书获利。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有偿服务的宣传教育,更主要的是应该在电子商务以及加密技术方面下功夫,使上网者逐步接受有偿使用网络的事实。即便网络有偿服务的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作为出版工作者,为网络提供大量的、科学的、健康的、有益的内容,使读者通过网络真正获益,也是责无旁贷的。 三、关注按需印刷,做好供应准备 按需印刷,是依托于网络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出版商将图书目录在网上发布,然后根据读者的要求将订购的图书印刷、装订后寄给读者,费用在网上以电子商务的方式结算。出版商根据读者的要求,从装帧设计到内容,都可以为读者量身定做。英国著名出版商T&F正在计划推出“定制图书”,按照读者的需求将同一部书的部分章节抽出来重新组合,或将不同著作中的相关内容加以组合,制作成新书,充分显示个性化出版的优越性。IBM公司和Xerox公司都已研制出无需制版的快速印刷装订一体化设备,印制装订一本64页的书,花费的时间不到60秒,而且成本低于激光打印。目前我国的印刷研究部门已经引进了按需印刷的设备,但尚未与出版单位有机结合,所以此项业务尚未开展。但是,出版业的个性化服务,是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编辑人员也应在按需印刷方面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把握机遇,占领有关市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加强著作权意识。当我们获得了作者纸介版作品出版权时,并不意味着同时取得了作品电子版、网络版的授权。目前,由此引发的版权纠纷已陆续增多,必须加以警惕。在与作者签署纸介版出版权时,如发现其作品有转化为电子版、网络版的前景,即应与作者签署好相关版权合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版权纠纷。 电子出版物开发的前景广阔,方正网络事业部总经理周劲认为,到2020年ebook销售额在中国将占出版物市场总量的50%。希望编辑同仁尽快行动起来,迎接电子出版时代的挑战,使我国的出版业在电子时代更加辉煌。(作者单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ID: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