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格罗斯和《编辑人的世界》老 鸣
1998年9月,我在台北诚品书店购得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这本由37位编辑写的论文集,一下子吸引了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2000年9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简体字译本,译者还是齐若兰,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开篇为刘杲所写的中译本序《美国编辑怎样看待编辑工作》,代替了原繁体字版吴程远写的编辑笔记。2001年6月,北京的编辑同行为《编辑人的世界》举行了座谈会,有关报刊发表了消息和文章,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并产生了重读这本书的兴趣,读后觉得有些话还要说一说。 这本书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格罗斯的序文《一位编辑老兵的省思》。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他主编《编辑人的世界》的缘由、内容和编辑方法,并且提出了与我国编辑感同身受的问题:“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他深信,也一再提议,“应该以革命性的方式来肯定编辑催生一本书的贡献”,“现在应该到了破除无名编辑的禁忌的时候了”。1993年格罗斯写这篇序文时正值他从事编辑工作整整四十年。他述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的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社会理念和操守,“假如我必须编辑严重违反我的立场和信念的作品,我将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为作者或出版社老板编好这本书”。在序文结尾部分,作者动情地说:“我怀着深挚的关爱,来编辑这本《编辑人的世界》,希望借此表达我对编辑行业最深挚的感情。从我初出茅庐的时候开始,我就深深地爱上这个行业,在历经了四十年的喜悦、满足、悲伤和挫折后,这份热爱迄今仍有增无减”,“或许我会从事编辑工作,一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尽管格罗斯一再申明这本书是编给作者看的,让作者了解编辑工作,但在我看来,他编这本书多半是为了宣传编辑的价值、理念和技巧,表达自己对编辑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厚之情。正是这种不解的编辑情缘与我心心相印,打动了我。1998年我年近七十,从事编辑工作已四十八年,那时正在计划编辑我个人的论文集,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书名。格罗斯的序文给我以启示,于是把这本论文集定名为《离不开这片热土——我的编辑出版理念》。我同格罗斯国别不同,信仰各异,但在对待编辑事业上却情感相通,这也许是我欣赏他写的序言和他主编的这本书的原因吧! 格罗斯不愧是一位“编辑老兵”,他在《编辑人的世界》的编辑工作中,运用了独到的编辑技巧来体现他的编辑思想。他认为,作品是作者写的,必须尊重作者的决定,但是,“编辑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力,而这种能力是作者很少具备的”。《编辑人的世界》初看是一本论文汇编,读完全书就会发现,格罗斯不但把众多的论文编得条理分明,体例严谨,使之成为一本完整意义上的“编辑著作”,而且透过不同作者所写内容,贯穿着格罗斯对编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即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文章是作者的,而书的思想是编辑的。早在1962年,格罗斯就向美国出版界的“顶尖编辑”广泛约稿,请他们从自身的角度、专业及感受来谈编辑工作,编成此书。1985年修订,1993年又重新出版。令人钦佩的是,同是一本书,修订出版后收集的文章却作了大幅度变动,即使是“顶尖编辑”所写,再版时照样舍去。我们现在读到的1993年的版本,只保留了前两个版本中的一篇文章,即舒斯特的《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其他有32篇文章是为修订版重新约写的,另外选录了在旧版中未出现的5篇文章。书中的文章有变动,编辑的思想却未改初衷,格罗斯说:“其实就和我在1985年版的序文中所表达的一样强烈”。由此《编辑人的世界》一直受到美国编辑的关注,成为美国近四十年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此后又被译介到中国,受到我国编辑欢迎。如果有人还认为编辑工作仅是“剪刀加糨糊”式的简单劳动,这本《编辑人的世界》体现的编辑劳动价值及其创造性,应该说可以再一次回答这种怀疑了。 《编辑人的世界》之所以在我国编辑界引起共鸣,说明我国出版业也面临格罗斯着力阐发的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记得1993年5月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外出版交融点上的思考》的文章,介绍了几位出国留学人员座谈出版改革的发言,其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在国外,“编辑是文字匠,是伏案者吗?不是!是跑市场的”。为此引发了不同意见的讨论。1993年,格罗斯同年修订的这本书还未被译介成中文出版,当时我国对国外编辑工作的方式知之甚少,以为西方编辑都是轻视文化性重视商业性,一味追求赚钱的。现在读了《编辑人的世界》,可见美国有些编辑也一直为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所困扰,格罗斯修订再版这本书时保留的惟一一篇舒斯特的文章,其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在出版业规模日益庞大、日益强调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编辑品位、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性却不会改变。舒斯特此篇用24条语录体写出的短文,是他在执掌美国著名的西门与舒斯特出版社工作的长期编辑经验的精髓。这篇文章的第一条就是:“你问我、‘编辑’和‘发行人’有什么不同?很简单,编辑负责挑选书稿,而发行人则负责挑选编辑。”这与我国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写的《编辑的追求与社长的责任》中的看法有些相似。王老认为,编辑的追求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社长则要加强经营管理和发行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让编辑无后顾之忧(见《出版科学》2000年第1期)。格罗斯持续三十多年保留舒斯特这篇文章,这显然是欣赏舒斯特的观点。不仅如此,37篇文章都从理论到实际介绍了编辑业务,以及各类书籍的编辑个案经验,充分体现出这些美国编辑的敬业乐业精神、严肃认真的作风和娴熟的编辑技巧。同时许多文章中提到美国的编辑典范珀金斯。珀金斯在19世纪发现和团结了菲兹杰拉德、海明威、伍尔夫等一批名作家,造就了美国一代文学新人,被誉为“天才的编辑”。书中霍华德写的《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更寄托了对当今美国出版界淡化文化性的忧虑。 由于国情不同,《编辑人的世界》介绍的种种经验和作法,对于我国的编辑工作不会完全适用,但是格罗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持的理念和追求,对待文化性与商业性矛盾应持的态度,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他对编辑工作的执著和热爱,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001年7月 (作者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ID: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