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一扇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窗口陈 至
听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先生也能写小说,当初是很诧异的。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卡扎菲与古巴的卡斯特罗、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一样都是反对强权的有个性的人物。这样一位政治家,日理万机之余居然还关心文学,这就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刚刚出版的中文版的《卡扎菲小说选》。 这本小说选共辑纳了12篇短篇小说,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站在农业文明的角度对工业文明的批评,如《城市》、《乡村啊,乡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员自杀》。他认为城市扼杀了人的个性,泯灭了人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他讴歌乡村,赞美乡村清新的空气,广阔无垠的天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在作家的笔下,从太空回来的宇航员也因不适应地球上的生活而自杀。第二类是对各种消极现象的批评,对英雄气概的赞颂,如《逃往火狱》、《安魂草与该死的树》、《死亡》、《叶尔孤白一家真该诅咒,应祝福的则是商队》。第三类是作为一位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对信仰的恪守,如《你们见新月开斋》、《最后聚礼日的祈祷》等,对超级大国干预别国内政、行使霸权主义政策给予无情的讽刺。第四类只有一篇《中午时的宣斋员》,这是对一位击鼓的宣斋员的赞扬,它肯定了小人物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小说选集中体现了卡扎菲这位政治领袖对人类前途的思索,对强权政治毫不留情的批评与谴责,对阿拉伯宗教传统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从小说的结构来看,作品继承了阿拉伯文学的传统,短小且富有哲理性,类似《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讲述,反映现实生活,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从思想涵量来看,有如法国启蒙时期文学,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哲理小说,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作家的政治理想。整个集子尽管缺少传统小说那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但小说语言的风趣、幽默与机智,体现了作家的艺术才华与文学技巧,不少篇什读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如《死亡》这一篇,突出代表了卡扎菲小说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 首先,作家将“死亡”拟人化。在他的笔下,“死亡”是一个具有性别的人,在一定的场合下,是男性,或是女性。如果是进攻型的,那就是一个男性,而且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对手。男性的“死亡”是残忍的,狡猾的,毫不留情的。女性的“死亡”是“带着和平、安静、颇具诱惑力的样子”。小说中写道:“死亡乐得哈哈大笑。”“死亡就用枪弹收割了他们。”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还有很多。其次,对待“死亡”,作家认为,如果是男性的,要与之勇敢地战斗,像“父亲”一样,血洒疆场,顽强战斗,毫不畏惧;如果是女性的,微笑着向她投降也无妨。“父亲”即使在弥留之际还“无忧无虑”,“心平气和”,微笑着走近死亡。因为,女性的“死亡”,“使我们的每个细胞都感觉到她的存在,让我们陶醉于对她的情爱之中”。男子汉大丈夫不要抵抗她,不要同她较量,应该向她“投降”,直至咽气。将“死亡”拟人化,并将死亡分为男性与女性,在阿拉伯文学中是一个新颖的比喻与创造,在中国文学中也是未曾见过的。这正体现了一位领袖作家的奇诡与妙喻,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启迪,对中国的读者而言正是一扇了解阿拉伯世界与文化的窗口。另外,这篇作品与本集中的其他作品一样,十分幽默与机智。他写到“父亲”血战到傍晚,直到“太阳也像被一颗流弹打中了,头正朝大地慢慢垂下去”。“他(死亡)阴险、背信弃义而又胆怯地咬了我父亲的脚后跟”。 由于他思考问题时带着政治家的目光,作品中常常涉及一些国际关系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显得富于理性,这就使得他的小说区别于一些只关注个人感情之作。透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阿拉伯世界,特别是这位富有个性的领导人深邃的心灵世界。
《卡扎菲小说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定价:10元(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ID: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