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典诠丛书》的装帧设计王乔
2000年底,湖北辞书出版社约我为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图书——《典诠丛书》作书籍装帧设计。能为这样一套具有中国古典文学价值的大型工具书作“形象设计”,我感到很难得,也很有意义。 中国的古典文学灿烂辉煌,绵延数千年。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唐诗、宋词和元曲。它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出愈发浓郁的醇香。《典诠丛书》就是这样一套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其中妙趣佳境的工具书。《典诠丛书》分别诠释《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中的典故。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宁先生在序中所说:“典故是智慧的结晶,它在文学作品中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把这些典故汇集成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尤其是把某些生僻的典故收集起来,找到出处来源,注释其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帮助更大。”“这部《典诠丛书》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大型工具书,不仅对读唐诗、宋词、元散曲有用,对读其他古代诗文也很有用,可以作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和教学、研究工作者的案头良友。” 《典诠丛书》是由已故的袁小眉先生策划并以他为主编辑的。编纂者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顾问范宁、唐圭璋、吴晓铃先生均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从1983年开 始编纂到《全宋词典故辞典》出版,前后长达十三年。其中的艰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如今,《全唐诗典故辞典》(增订本)、《全元曲典故辞典》又相继面世,《全宋词典故辞典》也修订重版。《典诠丛书》将以一副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面对这套丛书,我在崇敬之余多少有些诚惶诚恐,生怕由于自己设计的不到位,有损它应有的价值。应该说,这种压力,也是创作的动力。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动手设计之前,尽可能多地与责任编辑交谈,在闲聊中 ,可以加深对图书内容、作者和责任编辑意图的了解。一本书的设计在于准确把握内容精神 的传达,没有准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设计。 《典诠丛书》的责任编辑蔡夏初,不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且熟谙古典绘画。我从唐、宋、元三代众多的绘画作品中选取的每幅图,他都一一看过,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得选图这一环,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珠联璧合的效果。 那么,如何运用具象的构图去体现含量如此丰富的精神载体?如何使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呢 ? 一是定位。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分别代表了一代创作成就的高峰。其中蕴藏着无数优美的典故。许多语言大师成功地运用典故,表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 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想它的整体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必须是符合中国古典文学儒雅大方、雍容华贵的仪态和韵味的,同时必须在体现中华文化传统意蕴的设计中注入现代的设计意识。这便是这套书设计的定位基调。 二是图像选择。古人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的激昂豪迈、雍容大度,宋词的燕语莺愁、离情别绪,元曲的诙谐洒脱、嬉笑怒骂,各有千秋。就风格而言,唐、宋、元三代的诗 与画又是相通的。于是,我从唐、宋、元三代众多的绘画作品中选取了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 《文苑图》、《听琴图》和《浴马图》作为封面的主图,以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又选用了各时期较典型的人物画,如《壮士牵马图》、《仕女图》、《婴戏图》等作为小图,以体现唐诗、宋词、元曲体裁的多样性,在儒雅的基调上,小图的点缀使封面更具灵性。还特请张之仁老先生为《典诠丛书》篆刻了三方印章,以体现图书的中华文化气息和“典诠”的权威性。 在最初的设计稿中,我和责任编辑蔡夏初都选中了图1。我们认为它的构成既符合中国画“ 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意蕴,也体现了最具时代气息的分割与空白。将主体和与之相关的 种种元素缜密组合,每一元素既独立又相互映衬,使封面儒雅而不乏生气。 三是文字排列。装帧设计中的文字排列是平面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设计者的功力 ,它是一件看似容易做起来却磨人的活。文字的大小、疏密、宽窄、高低均需缜密设置,仔细斟酌,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多年来,我对封面上的文字设计是决不放松的。经过反复考虑,在图1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图缩小了,更严谨地调整了文字的大小疏密关系,克服 了图画过大、把文字挤得太边的现象。 同时根据湖北辞书出版社叶生刚社长的建议,突出“典故辞典”,将“全唐诗”、“全宋词 ”、“全元曲”作为定语出现;把一个长句变为两个短句。既让读者一目了然,也使书名在 统一中有些变化。拼音字母再次缩短,让图的右端和文字形成一个下弧线,使图文疏密有致 ,更为流畅。(见图2) 四是色彩配置和纸张运用。封面设色讲究格调,它对读者是有心理暗示和引导作用的。它具有抽象品格。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吝于用色的,除局部小图有些跳跃的色彩外,基本上以浅米色的底纹纸和深褐色的字为基调。古朴特种纸本身的色质准确地表现了这套丛书的儒雅气质。浅朱砂色的印章,使封面更加含蓄耐看,烘托出古典文学工具书的中国气派。 唐代是一个国势强盛的朝代,人文昌盛。因此,选取了《 文苑图》、《壮士牵马图》和《 仕女图》,以体现唐诗风格内容的多样性。封面上的两幅图: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代表了盛唐时期金戈铁马和浅斟低唱的两个侧面。(见图3) 在宋词中,不能常听到金戈铁马的大音,更多地是倾诉爱慕的燕语莺愁、杨柳晓风。因此, 选取了宋人的《听琴图》、《婴戏图》、《牡丹图》,以切合宋词的纯真与浪漫。(见图4) 《全元曲典故辞典》的选画,转向其通俗的一面,就像元曲总脱不了其诙谐幽默、更接近芸芸大众一样。赵孟頫的《浴马图》,把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描述得栩栩如生。(见图5) 目前,《典诠丛书》已全部出版,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这套丛书和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的作者和编者。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出版社) (ID: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