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学有三长 述成一家-----《蔡尚思学述》读后赵庆伟
王武子新著《蔡尚思学述》作为“大师学述”之一种,已于2001年1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翻阅数遍,不忍释手;获益之余,略抒浅识。 蔡尚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迄今已公开出版专著二十多部 ,发表论文三百来篇。《蔡尚思学述》对“蔡氏之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按照蔡先生在该书序言里的话说:“此书不仅言必有据,而且有精彩的分析,可以配合我的拟著一 书,这才算得上是写出了我之真我。” “学述”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必须涉及被撰者的学术背景、为学态度及治学方法等,非妙手 解人不敢轻易为之。蔡尚思先生曾与人言及为一思想家写专书的“三个步骤”:即首先要有 中国历史上文化上学术上思想上的基本知识;其次要搜集该思想家的一切原著资料,与他人关于该思想家的论述作一对比;最后必须有自己的新见解才能动手著作(详见《蔡尚思学述 》181页)。这“三个步骤”,其实也就是三种必备的学术素质。治思想史是如此,治学术史自然亦当如此。《蔡尚思学述》的著者恰好兼具此三种素质,因而自是撰写蔡先生学述的最合适人选。在蔡先生看来,著者“治学有三长:长于思考,长于分析,长于论证。他能读古书,有国学基础;能认真地搜集与阅读我的很大部分著作,有心得见解;能在旧传统思想热 的空气中保持头脑清醒,不人云亦云”(《蔡尚思学述·序》)。纵观全书,确如蔡先生所识,从篇章结构、行文思路及材料选取方面,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蔡先生的“真了解”。 就篇章结构而言,正文五部分紧紧围绕着“蔡氏之学”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相得益彰,令人常有锦上添花之感,而无重复累赘之憾。如“著作述要”部分在评介蔡先生主要专著、编著的基础上,专辟“学术观点述义”一节,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蔡先生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与运用和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看法与批评。在接下来的“学术特点”部分,作者富有创见地总结了蔡先生“勇于争鸣、敢于创新”的学术态度,“要言不烦的写作风格”,“以简驭繁的著作特色”及“史哲结合的治学方法”,还将蔡先生较为重要 的学术见解,“以提要形式表而出之”。这种微观的阐释与前面宏观的介绍合而观之,便很容易了解蔡先生学术的全貌。“附录”部分自是必不可少,诚如著者所言,其中的“年表”,“亦较为重要,有意做得细一些,是便于读者对其生平行事多一层了解”。就行文思路而言,全书以蔡先生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线索,措辞谨严,详略得当,常 行于所当行,又止于不得不止,既文辞简净,又突出重点。仍以“著作述要”部分为例,著者于《中国思想研究法》的介绍最为详尽,其原因就在于此书“是一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著作,也是一部最能代表蔡氏生平学术思想研究的专著”。“蔡氏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而后的各种专著和论文多是在此书的基础上面发展起来的,欲了解蔡氏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此书尤显重要”。此种行文思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于读者是大有裨益的。就材料选取而言,著者非常注重以第一手材料论述问题,主观的与客观的、蔡氏自述的与他人评述的各种材料综合运用,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如在“家世背景”部分,收录有蔡先生怀念母亲的文章,不仅可以让人想见他的拳拳之心,也是深刻理解其“惟民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铺垫。写“学思历程”时,又录有唐振常及著者本人评价蔡先生道德文章的两篇文字。不难看出,这种“拿来”方法的运用,是自然而然且恰到好处的。 撰写学述之类的著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将被撰者置于较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下,注重其学术渊源与师承关系的发掘,这种工作颇似将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贯穿起来,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在该书的“学行交游”部分,即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但恕我愚陋,这种努力似乎还显得不够,特别是不够深入。这方面的材料应当并不缺乏,著者是否有意区别于一般传记之类的记叙方式,这就不得而知了。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该书的著者也是配得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之语的。综观全书, 正应了蔡先生在序言里的那句评语:“他多能看出我的各种治学特点。”写到这里,笔者愿以一幅不甚工稳的联句——道德文章蕴灼见,名山事业逢解人——作为王著《蔡尚思学述》的见证语。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ID: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