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略评李晓静 昌 切
如果把文学翻译看成一门学问的话,那么研究文学翻译就应该是学问中的学问了。研究文学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由比较美学入手研究文学翻译,则需要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熟谙两个语种以上的文学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并熟知比较美学的理论和方法,难度自然更大。新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奚永吉先生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就是一部在这方面作出有益且富有成效尝试的学术专著。这部耗时整整十载写成的洋洋八十余万言的大书,几乎综述点评了迄今为止著者所能见到的所有有价值的译论。著者高屋建瓴,通观微至,解析了大量文学翻译的佳品适例。繁杂多样的译品译论,经著者过手,被爬梳整理得井然有序、清晰可辨,于此可见著者良好的学养、深厚的功底和扎实的学风。虽然此著在理论建构上尚未达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程度,但仅就其著述的难度和取得的成就而论,就是对翻译学的重大贡献,值得向读书界推荐。 该著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概念,把大量的译品放在互异相关的文化框架内加以比较、鉴赏和评析,处处强调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就翻译论翻译,拘囿于单纯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阐述。但是著者并不轻视理论,而是在揭示译品中的文化因素的同时发掘其理论内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自觉领悟和消除跨时代、跨地域和跨文化所带来的翻译阻隔。著者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比较的方法贯穿始终,“借大量例证,于比较之中寓比较”,“以中外名著名译凡三十余部为主线,旁穿侧出其他译品多种”,在东西方译者译品之间、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译品之间、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不同译品之间、同一名家不同类型原著的译品之间、同一原著不同名家的译品之间等进行比较,可谓洞幽烛微,要言不烦。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著对中外译家译品所作的全景式的俯瞰和微雕式的刻写。全书援例宏富,但都经过精心的审核和合理的剪裁,并不显得庞杂。著者援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收集广,示例恰当,析例有力。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译坛耆宿还是后学新秀的译作译论,著者均能做到信手拈来。以《红楼梦》中《好了歌》的翻译为例。著者首先以西方译者乔利、赫德森、麦克休、霍克斯的译品为例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归纳出自己的见解:“西方译者执译中国古典作品,其难在于如何逾越异文化的藩篱,如何熟参两种文化之相似性与相同性,非此不足语译。”接着引出中国译者王际真、杨宪益的同类译品,把出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的译品加以对照,从立意、措辞和文法上彰显两类译品的显著差异。 二是援例新,力避人们耳熟能详的往例、定例、恒例、常例和通例,以新人视听。在“中国译论改观”一目中,著者有意识避开先哲时贤的名论、定论、宿论,比如严复的“信、雅、达”论等,而把目光投向零星碎散、鲜为人知的译论,比如卞之琳的“信、似、译”论,刘宓庆的“虚实”论,冯建文的“虚实化意”论,萧乾的“得体”论等。 三是分析深入细致。著者对于材料不是简单铺陈,而更注重在美学层面上作深入细致的探究。例如在对《西游记》中一段赋体人物描写的翻译的考察中,著者不仅列出西方译者詹纳尔和中国译者杨宪益的不同译文,而且还察源溯流,研几探微,对“倾国”、“莲步”等典故进行谨慎的推敲,于细微处求证,进而对译者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 如此丰厚的材料,如此精密的论证,使得这部著作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而避免了使翻译美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流于玄虚空疏或概念化。著者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去空泛地议论文学翻译如何美,也不套用西方的理论术语狂轰乱炸一番以炫己学,而是凭事实说话,让考证发言。他从三十余部中外名著名译中援引实例,概括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种“意在笔后”的写法使其言论具有不容置疑的事实基础。 著者在理论上是相当自觉的。他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艺美学传统,而并不轻怠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力求融通中西之文心。在运用一些古代文论范畴如形神、文质、动静、虚实等解释文学翻译艺术时,这一点就表现得比较鲜明。他这样阐发虚译与实译的关系:“翻译中所大倡的‘直译’与‘意译’,正是虚与实之(下转74页)(上接75页)别裁。事实证明,任何译品均是直不隐意,意不废直,译者,无论中西译者,在移译原著话语、事理、譬况时无不应取态浓淡之间,而见巧虚实之际,必须将两者交相为用,而不相为病。”“虚化的译法往往是虚实相参,虚实互藏,即虚中有实,以虚寓实。”这种饱含哲理、无论中西的见解,非理论积累深厚的通达者所不能言。 全书构架也颇具特色。上下两篇均采用总分式结构:篇下以不同论列类别划分章节,再间或以书名、篇名和人名等设目,并条以总目、次目、细目。无论篇首、章首、节首、目首都以古今中外某种论著中的某种观点立论,再分叙之,“以概论叙崖略,亦可一窥行文之意旨”。全书有纲有目,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这显示了著者极好的驾驭能力。此外,该著的语言亦是古雅整饬,纳繁归简,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翻译美学研究者的当行本色呈现无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ID: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