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重视出版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王建辉
有句话说,在中国最不缺乏的是人,但最紧缺的还是人。这后一个人是指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里,人力资源和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首发因素,因为知识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人的一种智力派生。我们的出版业是知识劳动相对密集的地方,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不过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 出版业在近年来是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吸纳就业者较多,但进入者却参差不齐,人员相对饱和,吐故纳新困难,吐故不易而更新不足已是一个突出问题;行业现有人员,由于工作任务较多或者自我动力不足,致使继续学习不够,知识更新不快,“新人”变“旧人”,适应不了新需要;大学出版社本来在人力资源方面问题没有近忧,但也遇到了远虑,由于校内教师待遇提高,相对于院系,高校出版社已无相对优势,留住或吸进人才难度加大。 这些都还是浅层的表象。最大的问题是,面对知识经济新形势和加入WTO后的新格局,出版业人力资源面临旧化与老化。这便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想来主要有如下的通道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出版要开发资源,资源有许多但就其主要而言,有智能资源、信息资源(书稿其实是一种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然资源)三种形态(或许还有一种可称为无形资源的资源)。它们是人和物的共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出版的智能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我们很多同志对开发出版物质资源是重视的,但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之所以目以第一资源,是说它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 明确思路和加强管理。一方面要形成以“人才开发为核心”的管理思路,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管理,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比如继续推进“三项制度”的改革,甚至鼓励实行工龄买断等,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只有流水不腐,事业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人力资源的环境支撑。 加强继续学习和职业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投入地实施人才回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之一。立足于现有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扩张现有人力资本,是任何企业发展的首选之路。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断“充电”,加强继续学习与职业培训。企业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一种共识,但这种观念在出版业尚未普遍认同。学习要成为一种企业理念,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而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领导班子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推动人力资源的不断“升级”。 注重团队和梯队的形成,团队就是群体与凝聚,梯队就是持续与纵深。资源有整体和单体,对于出版业或者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有单体的效能,更重要的还要有集纳团队和梯队的整体效能。要在团队和梯队上下功夫,要有以高素质高水平的灵魂人物为核心的团队与梯队,这种群体和梯队将更有效地产生思想创意并得到贯彻实施,产生整体效益。 人力是一种动态资源。在我们这个时代,经济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有活的人才观,也就是动态人才观。对于人力资本的人才,不仅要看过去的经历,也要察现在的发展,更要激发日后的潜力,起点低不一定不是人才,起点高也不一定就是人才,关键是看发展,看是否与时俱进。毫无疑问,一个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组织和社会,必定能够使知识由经济的潜在动力变为现实动力,也必定能够迅速发展。 (ID: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