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谈谈省、市编辑学会的性质和任务邵益文
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他们坚持理论研究为实际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为培养编辑人才服务,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们的活动不仅推动了编辑学学科建设,而且增强了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值得祝贺。 在祝贺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想根据他们和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编辑学会的经验,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和若干出版大省,都建有编辑学会,还有一些同类出版单位也成立有专业性的编辑学会(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湖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这些组织有的活动多一些,有的活动少一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对编辑学会的性质、任务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也说不好,只想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志的关注。 先说性质。中国编辑学会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这里有三点:一是综合性。它是一省一市的组织,又是一省一市编辑方面的综合性组织,可以包括编辑的各个方面,如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影视编辑、音像编辑等,也就是说,它不是某个地方某一种编辑的专业性组织,不单是期刊编辑或者音像编辑的专门组织。二是群众性。凡是这个地方的编辑工作者,只要符合章程规定的吸收会员的条件,都可以参加。为什么要强调群众性,因为编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不是几个人的事。三是学术性。这是学术团体的本质属性。作为编辑学会,应该定位在研究编辑理论、编辑工作和编辑队伍等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任务。省、市编辑学会的任务是什么?应该说,任务是很多的。总的是要研究编辑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为大局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不断地推进编辑学学科建设。具体有这样几方面。 首先,要研究编辑学和编辑工作的理论,包括编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编辑作风和编辑的职业道德等。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的研究探讨,也可以就编辑活动作全方位的探索,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目的在于充实和丰富编辑学和编辑工作的理论,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 第二,要研究编辑实践,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这应该是省、市编辑学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编辑学是从实践中来,又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总结实践经验,是丰富理论的重要途径。根据需要和可能,总结各种各样的经验十分必要。从实践看,可以总结一本书的编辑经验、一套书的编辑经验、一个社或一个地区的编辑经验、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编辑工作经验。总之,是要一点一滴地去发掘和积累经验,使它上升为理论。这是作为应用学科的编辑学学科建设所不能缺少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同样依赖于实践。只有实践,只有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使编辑学的理论得到创新,得到发展,学科建设得以推进。这样就可保证编辑学的理论站在编辑实践的最前列,编辑学的学科建设站在编辑实践的最前沿,使其有可能真正成为指导编辑实践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当前,研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条件下的编辑实践,研究数字化、信息化时期的编辑实践,下功夫获取新的经验,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研究新时期的编辑实践,就可能被实践远远地抛在后面,更谈不上引起广大实践者的兴趣。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应用科学更不能脱离发展着的实际。这是编辑学能不能生存、立足、发展的根本问题。 第三,积极发现与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省、市编辑学会要善于发现人才的苗子,大力加以培养。既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又要给他们以引导。特别要努力发现编辑理论研究方面的可造之才,启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帮助他们把握研究的方向,选准研究的专题,撰写研究资料和论文。也可以开展评选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的活动,帮助有志者多出成果,提高他们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有兴趣、有积极性的业余研究人员,经常讨论一些问题,交流心得体会。必要时邀请一些局、社领导与他们座谈,解决研究中的疑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一个省、市如果能有几个人,哪怕是二三个、三四个能自觉地经常坚持做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人,这个省、市的编辑出版工作一定能发展得更加顺利,为整个出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事业要发展,取决于人才,谁能把握先机,作出成绩,谁就能取得回报。 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既要宣传先进人物,也要宣传普通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的成就。这方面可以和全国性的韬奋奖、百佳出版工作者、中青年优秀编辑的评选结合起来,和本省本市本系统的先进工作者的评选结合起来,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全国性的科研论文评奖,参加全国性的或跨省区的理论研讨会和有关学术活动,加强交流,获得启迪。省、市编辑学会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术园地,展示成果,扩大交流。现在有些学会有自己的期刊,如中国编辑学会有《中国编辑》,上海有《编辑学刊》,湖北有《出版科学》,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有《编辑学报》,都是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园地。还有《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广角》《出版广场》《新闻出版交流》等期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纸,都是非常关心编辑出版研究的。一些高等院校学报,在这方面也很积极。应该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加强相互协作,共同为编辑理论和编辑学研究作出贡献。 关于活动。活动是学会的生命,没有活动学会也就不存在了。我主张不一定都搞大活动,可以小型多样。多搞一些小型活动,如小型座谈会,某一问题的研讨会,或者讨论某一种观点、某一本书、某一种现象(如质量滑坡、重复出版等),人数也不要多,三四人、七八人就行,但是要认真准备,不要因为人数少、问题小,而不认真。讨论以后,要写一个内部简报,把不同的看法理一理,焦点摆一摆,以引起更多人的思索,就会大有好处。这种活动参加人数少,看来不起眼,但真正把问题抓准了,就能给人以启发。这种活动要搞好,功夫在会外,就是事前要作充分准备,要言之有物。人数少,比较灵活,可以见缝插针。次数也不一定很多,一年有那么二三次,真正搞得好就会有影响。当然不是说只能搞小活动,不能搞大活动。大活动涉及的人多,要有经费支撑,可能难度较大。如果能搞起来,当然好,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还要注意,学会的活动不要和其他部门、其他组织(如版协、刊协、发协)重复。需要讨论的问题,能搞的活动多得很,要注意另辟蹊径。如有需要,也可以联合开展活动。不论联合还是单独开展活动,始终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以取得实效为原则,要避免形式主义或表面上做做样子的“形象”工程。 最后,还有一个领导问题。从目前省、市编辑学会设置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省一级的独立法人社团,在省、市民政部门登记,由省、市新闻出版局(或总社)直接领导。另一种是在省、市版协的体制内,作为二级机构,组成编辑工作研究委员会,对外称编辑学会。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与中国编辑学会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前者活动比较正常,因为它是独立组织,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它要符合民政部门设立社团的要求,如果一年中毫无活动,就不好交待。属于后者的,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好一些,有的少一些。因为各省、市版协的情况不一样,二级机构多,有的上面顾不过来,下面左顾右盼,可能受些影响。但不管前者后者,搞好搞不好,关键是两条:一是局(总社)领导对理论研究重视不重视。凡是局领导对理论研究比较重视,认识到出版作为精神生产,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队伍,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充足的智力支持,那么,这个省的出版理论研究就能开展起来,学会就能茁壮成长,就能对出版事业有所促进,反之,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二是要有一些热心人,包括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能够比较深地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能不计名利,愿意积极地从事学会工作。这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些热心人,学会工作就会搞得有声有色。拿湖北省来说,学会所以有成绩,就是因为历届省局领导的重视,又有蔡学俭同志等一批积极分子不辞辛劳,全力支撑。总之,有些省、市学会工作所以做得好,在省内受到大家的尊重,在省外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主要是靠这两条。这两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领导重视,热心人容易涌现,能有所作为;热心人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可以促使领导更加重视。 说到这里,我有点感想,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出版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将影响生产力变化,也会影响作为精神生产的编辑工作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个时候,必须加强和深化编辑理论和编辑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保证出版事业的健康繁荣。实践证明:一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和单位,总是方向端正,舆论氛围良好,队伍心态正常,出版工作也能顺利发展。反之,往往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事例并不少见。可见,不能小看编辑出版理论研究。 2003年4月25日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ID: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