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编辑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高文盛摘 要: 编辑是以规范化的形式传播以知识为内容的信息,编辑过程始终存在形式与内容统一的矛盾,准确把握两者的相对性特点,力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对于提高编辑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相对统一关系 规律利用
一、编辑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相对性 形式与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对哲学范畴。无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与内容,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体。编辑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按一般的说法,内容是指出现在期刊之上所有的文字、图表等,其主要部分是除去封面、目次页之外的独立成篇的正文;形式则是指对内容的编排处理,包括开本、封面、目次页、刊眉、篇名、作者署名与单位、文内标题层次、正文格式、来稿日期标注、版权项等,以及总体装帧。但是,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是就编辑过程的通常状况而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形式与内容具有相对性,任何“形式”的东西都只是与“内容”相对而言,同一事物,在此时此地是形式,在另一场合就成为内容了。编辑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就体现在这种相对性之中,这种相对性又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次性。内容与形式都是就某一层面的横向关联而言。对于一本期刊来说,某一独立成篇的文章是它的内容,而与编排相关联的版式属形式。对于独立成篇的文章而言,其论点、论证和论据属内容,文章的体制、使用的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和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属形式。对于文章的段落而言,当作为形式时,它是由文章的层次决定的;反过来,通过段落,又可以帮助分清层次,段落与层次配合得好,文章的脉络才分明。对于语言系统而言,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合成的,语音是语言的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是它的内容 [1]。对于单个句子,词总是以一定的语法形式进入句子的,语法中的任何成分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2]。而对于单个的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是内容,字形和读声是形式。凡此等等,任何内容与形式无不与特定的层面相连,否则,任何形式与内容都无从谈起。 第二,动态性。形式与内容是一个动态的纵向关联过程。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状态之中的,形式与内容也是处于一个绝对的动态之中的。形式与内容和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共存,如果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内容与形式的内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在当今信息时代尤其如此。一条信息,一个符号,对于其内涵是形式,但是当进入信息领域,它同时提供某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等,作为规范,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形式,但是当它与全文联系在一起时,可以显示文章的主要论述范围,从一个侧面提供该文涉猎的学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所谓内容与形式就是处于这种动态的关联过程之中。相对性是形式与内容的一种普遍存在方式。编辑过程中的内容与形式就是处于这种相对性之中。 其实,编辑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由多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整体性与内部联系性是其基本特征。编辑过程的整体行为和功能是通过内部各元素行为和功能的整合关系来实现的,以使系统内各元素的功能处在最优状态[3] 。整个编辑过程,都在围绕着内容与形式而展开。编辑就是以规范化的形式传播以知识为内容的信息,一部精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最完美的结合。 二、编辑过程中需要解决形式与内容统一问题 形式与内容作为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矛盾,又有其对立的一面,这种对立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把握好这一矛盾规律,妥善处理编辑加工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于提高编辑加工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存在大量有悖于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两类。 1. 轻视规范,忽略内容对形式的要求。文章的正文部分是主干,当然要重视,但是与之相关的“辅助”部分也不可忽视。从题目、摘要、关键词、分类号到层级标题、文内表图、文内注解、参考文献、译文等,都必须严格按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加以规范。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因素,它反过来不但给予内容以积极影响,对内容还起着鉴别的作用。规范和标准,对于某一特定文章属形式,但当它作为考察文章的可信度时,又成为十分重要的考察内容。比如参考文献,不标明出处,就很难判定其可信程度,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更是如此。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未读过《资本论》的,可以毫不心慌地对《资本论》发表评论,未读过《红楼梦》的可以大言不惭地评价大观园的兴衰。通过对原始引文的穷究,这些问题往往可以暴露其冰山一角。 2.片面追求形式,整体内容不协调。内容与形式只有对同一事物而言才有实际意义,并在揭示同一事物时表现出统一性。有些文章,观点也新,立意也有独到之处,颇有创意,形式看似不错,并无多大毛病,可是仔细推敲,又觉得不那么协调。这其中,可能并未真正从完成论述的写作需要出发去组织篇章结构;也可能有字、词、语法和修辞的问题,辞不达意,风格不协调;或者逻辑出现紊乱,致使论述不到位,形式与内容脱节。比如说段落的划分,虽说保持着段落的单一性和独立性,但是未能服从论述的需要形成有机联系,层次与层次的转换之间缺乏过渡和照应。在句型和词法的使用上,虽说用上了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式,但是遣词造句欠准确,或者文字的语体色彩与其总体风格之间缺乏一致性等等,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所以不能简单地只看选材立意加包装,还应从文章完成论述的实际过程作考察,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严格把关。 事实上,编辑过程中每一道程序都应力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比如封面设计,从刊名、出版时间、卷号、期号、主办单位、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条码等,既要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其美感,又要与期刊的实际内容相协调。看似简单的关键词也不只是一个篇首的形式,它是由对表征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对揭示和描述主题内容带有关键性并可作为检索入口的那些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这既是规范形式的需要,又是表达内容上的要求。篇、章、节、条、款、项、段,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标题,看似无关文章的宏旨,只是个形式问题,其实都直接与文章的层次、构思以及整体意义的表达密切相关。所有这些恰恰是编辑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三、力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提高编辑质量 编辑加工的最终目的,是把一篇稿件经过编辑的精雕细刻,变成经得起推敲的论文公诸于世。编辑加工中遇到的布局谋篇不当、逻辑层次混乱、以及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形式与内容脱节,都必须在编辑过程中一一解决。这既是外在形式的把关,又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再创造过程[4]。审稿、定稿、改稿、发排、付印,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始终存在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审查和修改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审查。根据期刊的学术定位、读者定位,把那些选题新、方法新、论据新的论文遴选出来,优先发表,这是具有首要意义的审查,通常叫做审稿,但审稿不是审查的全部。审稿主要着眼于大的、全局性的方面 ,编辑加工则要求注意局部性、枝节性、技术性问题等[5]。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装帧设计、校对付印这个编辑流程中,审查应贯彻编辑过程的始终,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标准来审视每一道工序。即便是达到刊用水平的文稿,还应该认真加以审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布局谋篇方面审查论点和结构形式是否合理。 一方面,要看其论点是否正确、集中、有创意;另一方面,要看其结构是否围绕中心论点合理展开,达到完整、统一、严谨、自然的要求。一篇好的文章,其特定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相适应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反映出来的,二者应当和谐地统一。 (2)在表达方式上要审查表达方式与论点的逻辑联系。要看其论点、论证、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够十分明确地回答三个问题:“论证什么”“用什么论证”“怎样论证”。 (3)在语言表达上要审查使用的语言材料与表述对象之间是否贴切。自然语言系统是否准确、规范、简明、平实,语体色彩是否与文章特点相符;人工语言系统的符号、公式、图表等是否规范、清晰;在句法上是否符合文章自身特点。 2. 修改。对于一篇达到刊用水平的有价值的文稿的修改,应按照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这一过程,是在编者的主导下,由编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编者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关系布局的标题、结构、层次的主干结构,如有不合适的,应予以调整。其次,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有关图表资料等在考查基础上解决规范表达问题。再次,在文字表述方面,逐字逐句按照语法规则和文字规范进行推敲、锤炼和修改,纠正错别字和语病。经过修改,最终使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应该明确的是,每一单篇文稿的加工修改是基础,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还要根据本期总体设计的要求和风格,对单篇文稿作进一步的调整或修改。 审查与修改是紧密相联的编辑过程,审是改的前提,改是审的升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审稿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由文字、图表的表象到论文内在价值发现的过程。改稿则先从关系全局的价值把握入手,再对细节进行精雕细刻。编辑审稿、改稿的过程也体现自身的价值,延续着学术的意义。编者应该从论文的主旨、标题、结构、层次、文字、图表、数据、参考文献各个方面都要提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必要时还要直接动笔修改”[6]。当然这涉及编者的综合素质。 注 释 [1][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张志军.编辑艺术及其特征.编辑学报,2002(2) [4]王秀莲,李金丽.编辑加工中思维活动的研究.编辑学报,2002(2) [5]曹金钟,杜桂萍.社科期刊编辑加工摭谈.学术交流,2001(5) [6]丁 春.论编辑能力与稿件状态的相互关系.编辑学报,2001(4)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ID: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