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编辑核心竞争力初探刘 玲 李悦平摘 要: 分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基本能力以及形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 编辑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近来讨论的热点问题。出版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变得愈来愈重要。出版社的核心或主体是编辑,因而编辑核心竞争力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编辑核心竞争力从微观角度凸现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对提高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按照核心竞争力研究权威詹姆斯·迈天的说法,核心竞争力即是“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产品的一系列核心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自己独有别人无法效仿的能力。编辑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在特定的工作中塑造出编辑独特的不同一般的价值,充分显示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优势和独特的知识结构。 编辑职业的能力是有共性要求的。比如要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文字功底等等。无论什么时代,这些素质要求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素质内涵,这些素质内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充实。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编辑素质的内涵必须加入个体独有的长处、强项、优势,才能形成某个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期,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编辑是要被无情淘汰的。因为编辑面对的是一个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世界。这个世界按照市场对编辑价值的评价来支付报酬。如果一个编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能为出版社做出贡献的实力,即使工作很自觉,很辛苦,有朝一日也难逃被淘汰的厄运。所以一个聪明的编辑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很有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编辑核心竞争力要求将越突出,打造编辑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重要性将越明显。只有不断塑造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编辑才会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才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 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即是否具有抓住作者资源的能力,抓住读者资源的能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就是你拥有的资源是具有独特性、诚实性、互补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的。 1.独特性。是指你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别人模仿你很困难。例如你拥有独特的自主的知识结构系统并形成自己的编辑品牌,这些是很难被模仿的,它意味着由“这一个”品牌编辑当责任编辑出版的书,在质量上是过硬的,读者买到了最好的一本书,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2.诚实性。是指有些资源不能从市场上通过买卖关系获得。它应是编辑通过长期努力形成的对作者、读者的诚信形象。这种诚信形象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编辑的个人形象,从而形成出版社的信誉。笔者近来参与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开发,对此深有体会。为了让新课程标准教材顺利通过,许多出版社花重金聘请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人员作为教材主编,但许多研制人员并不以金钱多少为取舍,出版社编辑的个人诚信形象,知识结构水平,驾驭新课程标准教材开发的能力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互补性。是指编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应能够互补,具有互补性。编辑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杂乱的知识。丰富的知识体系应是互补的知识体系,最好的编辑知识体系和结构是能够在求同存异中分析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认识到事物的整体面貌,探求事物隐藏的性质,从而让自己的编辑工作具有完整性,具备的能力既独特又令人信服。 4.全面性。是指编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性,挖去哪一块都会使编辑核心竞争力减弱。编辑的知识和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来一个系统集成,成为一个联系紧密、集成化很高的知识系统。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能力整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持续性。指编辑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的,应是持久的竞争力。编辑工作就是要不断创造新的竞争力,是要在推出一个新品种的同时,策划另一个新品种,从而塑造一个有特色的品牌。 以上五点,虽各有侧重,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只有全面把握,才能真正形成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三 核心竞争力,是一位优秀编辑在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那么,编辑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些什么能力呢? 1.持续不断的勤奋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应是一时一事的能力,只有形成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出版社作为为社会提供学习文本的社会组织,编辑更应是学习能力很强的成员。王建辉先生在《出版是一道思想的风景》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版单位本身是否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关系到出版社未来的竞争与发展。企业作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发展趋势。学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唯一方法,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具备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能力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学习的能力愈强,获得持续成功的可能性愈大。学习也是出版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是为了获得新的生产力。以智力为主的出版生产力,主要通过学习来提高,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从业人员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从业素质,提高管理和驾驭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和现代出版的能力。”这一段精彩论述告诉编辑,如果能把大部分用于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那么你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持续不断发展的。 2.不断进取的开拓市场能力。编辑核心竞争力强不强,要由市场检验,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在长期编辑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时间在市场奋斗中磨砺。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传统的编辑活动受到相当冲击,现在的编辑需要十八般武艺件件拿得起来,从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校对,到版税谈判、广告联系、印刷成本核算等都要管,而这些工作都取决于编辑的市场开拓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开拓市场的能力,才能提高生存能力,磨炼顽强意志,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3.分析客观事物的敏感能力。敏感能力是长年累月的经验总结,加上对一切方面(环境的、市场的、作者的、读者的、主观的、客观的)理智分析得出的结果。对编辑来说,有这样的敏感能力,才能预测趋势,看到长远,避免因小失大和平庸。如今的编辑对市场要敏感。对市场的冷热摸不准,对市场的趋势猜不透,对市场的潜力看不见,恐怕是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编辑,敏感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这种敏感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对读者群潜力的敏感,对图书市场潜力的敏感,对作者群潜力的敏感,只有具有这些敏感,才能组成真正的敏感力。只有对事物具有独特的敏感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显现出核心竞争力。 4.勇开先河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足见创新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唯其“难度”大,如果拥有,才显得更加珍贵,才使你的核心竞争力的含金量大大提高。编辑的创新能力重点是选题的创新能力。选题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原始选题的创新,这就看你能不能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如果你做得优秀,创新能力就能得到验证,你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就是我”。 四 打造编辑核心竞争力除了编辑自身的努力外,出版社还应创造打造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氛围与环境,为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这些涉及到出版社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是下面一些要素。 1.企业文化。是形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在本质上反映出版生产力的进步程度。有利于编辑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文化应是这样的文化,即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文化,不让“雷锋”吃亏的文化,不让“王选”受穷的文化,从贤而不从庸的文化。 2.理念。是指一个出版社做事所秉持的信念。它一经内化,必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达到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企业的核心。出版社的理念与编辑理念应是一致的,否则编辑的工作难以开展,核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例如,关于出书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读者的问题,就是一个出书理念问题。市场和读者表面上是一致的,实质上有差别。市场的基本形式是交换,是营利,是受经济利益驱动,而读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和多层次的,既有眼前和长远的需求,也有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只提面向市场,最有可能的是导致跟风炒作,最后形成库存积压。何况社会主义的书刊出版不仅要面向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用好书引导和创造市场,就是从根本上为读者服务。所以出版社所秉持的理念,对编辑形成正确的理念有很大的作用。 3.人才观。这是指出版社在人才问题上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它对形成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一个明智的管理者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应十分珍惜人才,尊重人才。尊重人才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及差异。在传统思维中,种种历史惯性、文化惯性很容易倾向于无视个性,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致常常会有形无形地压抑潜藏在亿万人个性差异中的无穷潜力和潜能。马克思在他思索和追求理想社会时,要求把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全人类解放的基础,并将此列为理想社会最重要的三大实质目标之一。这充分说明尊重人的个性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是人才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往往事业心强,珍惜时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就会被人视为不合群甚至傲气十足。管理者能否与这样的人才休戚与共,是决定人才能否与管理者荣辱相随、患难不离的关键。党的十六大在人才问题上再次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遵循的人才观。没有吸引、容纳人才的宽松环境,才华再高的人也只能碌碌无为。 4.形象。这是指一家出版社的外在表现。出版社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形象要健康,格调要高雅,品位要高尚,这对形成编辑核心竞争力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编辑在工作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优秀的作者都要挑选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这就是出版社的形象在起作用。一个编辑能力再强,如果身在其中的出版社形象不佳,他的核心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此外,出版社的品牌特色、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制度保证都对形成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原.总编辑断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建辉.出版是一道思想的风景.中国图书商报,2002-02-26 [3]张希玉.我是我自己的品牌.中国编辑,2002(1) [4]邵益文.读者在哪里.中国编辑,2002(1) [5]孙秋柏.创新技法.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6]关制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二十一个“着力点”.经济日报,2002-03-04 (作者单位: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D: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