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历史再现----读《湖北民俗志》周宝珠
湖北地处华中腹部,历史上为楚国属地。楚先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魄,在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开拓进取,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楚人极富想像力,楚地有浓厚的宗教气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民间祭祀时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祀神的巫歌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风格热烈活泼,富于浪漫情调。悠长的历史源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热情奔放、奇诡浪漫的楚风楚韵。楚人楚地楚文化具有的独特风韵,使其民俗风情显得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有识者编撰出版了《湖北民俗志》,使我们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古迄今湖北民俗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功德之举。 这部民俗志有几个突出之点。首先,收录的民俗资料十分丰富,时间跨度长,上自远古,下讫“文革”之前,所收民俗事象约2 000余条,应是目前最齐备的地方民俗志书。在采撷民俗资料方面,编撰者不避烦难,充分利用各种地方史志一类的相关文献,还开展了民间采风调研,从较大范围内搜集、整理湖北全境的有关民俗资料,尽可能做到广征博采,有闻必录。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审视民俗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严格遵循真实性、科学性、传承性的原则,注重民俗特色和湖北地域特色,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民俗历史文化。 其次,编撰者的采写方针明确。在处理原始素材时,尽可能将长期在民间传承和至今仍在沿袭的民俗内容予以采撷。对某个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而由于某些社会原因已经消失的民俗,以及曾经消失而今又在民间流行的民俗也进行收录。在处理相关条目时,则依照以事带人的原则,着重叙述事物的源流、沿革、状态和特点。对于当代新产生又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也尽可能进行采写。对于某些带有旧时代印记而又传承久远、影响较大的民俗,如禁忌、卜巫、信仰等,为尊重历史、保存原貌,除稍作文字分析外,仍加以收录。对于某些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和湖北周边省区互相交融的民俗,则按照它们对湖北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的影响大小有选择地进行采录。这种编写方法,有取舍有侧重,又不致以偏概全,使读者对湖北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真切全面的了解。 此外,该书采用分类编排的形式,分为劳动生产、经纪商贾、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俗、医药卫生、民间文学、民间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工艺、古迹名胜13编。编以下按大目、子目编排,大目主要起归纳作用,子目供查考之需。子目的收入原则以湖北本土民俗事象为主,酌收少量由外地传入并融入湖北民俗文化的民俗事象。在每编之首,均以概述形式简要介绍该编的特点,起导读和推介重点之作用。全志所收各民俗事象,以突出民俗特色和历史发展沿革为原则,详略得当,轻重相宜。这样一种以类相属、分类编排的体例,起到了志书应有的集中文献、方便查阅的作用。 民俗植根于民间,许多风俗赓续古今,相沿承袭,说明它是一种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搜集、整理、研究这一文化现象,使之为现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湖北民俗志》李德复 陈金安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ID: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