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出版集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其重要性已经讨论得十分充分了。新闻出版总署将“集团化战略”作为新世纪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的集团建设已经开展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笔者在研究我国出版集团成立的过程、模式、运作等情况后发现,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多是着力于资源的整合,如出版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硬件资源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获得出版集团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最主要的是集团的规模优势。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仅此是不够的。
传统竞争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资源,优势的资源等于优势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拥有优势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有效地调动优势资源的能力才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考察,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一些拥有巨大资源优势的国家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甚至根本不考虑这些国家。而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国际上却拥有巨大的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居于前几位,典型的如日本、瑞士、新加坡等。考察企业界同样如此。国内的一些国有企业,占有国内最优势的资源,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一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尽管没有资源优势,但极具竞争力。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从资源转到能力。
因此,在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中,除了资源的整合外,要加大能力的整合和培养。综合起来,出版集团能力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1990年,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提出的。也有人译为“核心能力”,认为加上“竞争”一词是多余的。作者采用“核心竞争能力”的译法。它指的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能力。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
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企业核心产品、核心技术、营销渠道、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要素。所有这些要素,单一方面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多种要素的集成和整体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以下特征。
1.注重客户价值。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面向客户的,其产品、技术、流程、服务和渠道等必须考虑客户的要求,能为客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具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拥有大量的电子、半导体、机械、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超过日本厂家,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日本的电子、半导体、汽车等产品迅速占领美国乃至世界市场,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产品忽略了客户价值,而日本的产品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服务到位。海尔、联想、戴尔等国内外公司,自己并没有核心技术,通过供应链的优化为客户创造满意价值,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战略性。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和企业的战略是一致的,它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首先,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世界知名企业无一不是努力发展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结果,由于拥有核心竞争能力,一些知名企业长盛不衰。其次,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发展方向。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独特性。也可称之为独占性。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专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独占性越高,它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越不容易转移,所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技术,戴尔公司的营销能力,麦当劳的标准化管理能力,国内海尔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等,都是不容易被别人模仿的。 (ID: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