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装帧设计中如何解决显示器的色彩校准问题潘群
在图书装帧设计过程中,显示器显示色彩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者对设计方案准确进行色彩判断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者往往把重点放在设计方案的创新和构思上,对显示器是否准确地显示还原色彩重视不够,或者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显示器的色彩校准。如果仅凭借经验或对照色彩数值来使用显示器和判断显示色彩,将会造成工作效率低并使设计作品出现色彩方面的差错,给后期印刷带来困难。 从理论上讲,即使采用最专业的显示校准方法,要使显示器的透射光和印刷材料完全匹配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设计者对显示器的色彩校准进行研究,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其色彩显示准确性还是可以做到的。 校准显示器的准备工作及注意点 1.为使显示器稳定显示,打开显示器至少半小时以上。 2.设定并保持室内光照的强弱。无论采取怎样的显示器色彩校正方法,都必须在一定的“标准”光源下进行。 3.关闭显示器上所有桌面图案,并将背景色更改为亮灰色(17%灰色),以防止背景色干扰颜色视觉。 4.因为种种因素,显示器并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工作,需要每隔一个月或更短时间校准一次。 5.解决显示器的色彩校准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也可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办法。 解决方法之一:快捷校准 找一本印刷专用色标,按照某一色标的数值,在显示器上显示同数值色彩,比较后如有差异,用校色软件调整直至两者尽可能相似。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应多选几种不同色系的颜色,印刷色标要注意其印刷质量和纸质。 解决方法之二:硬件校准 即通过专用设备校准显示器,将带有吸杯的色彩校正仪吸附在显示器上,度量光束。比较吸杯度量的色彩光值和内部常数并微调显示器至两者一致。使用硬件校准的特点是容易操作和更精确,但比较昂贵。 解决方法之三:软件校准 即通过专用校色软件校准。根据不同操作系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苹果(Mac)操作系统中附带有Gamma Control Panel显示器校色软件。使用步骤如下: (1)将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设置在使用者视觉舒适的数值上,并保持不变。 (2)设Gamma值为1.8,前后拖动滑钮,直到灰色条与校正条色度相似。 (3)确定白点(White Point),取常用印刷铜版纸,放置于显示器一端,滑动面板上红、绿、蓝三色滑钮,直至显示器上的白色与铜版纸的白色在冷暖、明暗度上达到最大限度相似,然后保存数值。 (4)调节Blance(平衡)滑钮,以消除显示器可能有的所有偏差。最好能有一个专用灰度尺来帮助比较。 (5)按此设置完成几个封面设计制作,将打样稿和成书相继与显示器上的原稿进行色彩对比,并微调相互之间的差距,直至差异最小。 2.在兼容机(Pc)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Adobe Gamma实用程序进行显示器色彩校准。Adobe Gamma实用程序可以校准显示器的对比度和亮度、灰度(中间色调)、色彩平衡和白场。消除显示器显示时的色偏,使显示器的灰色尽可能成为中性色,将不同显示器(显示器与显示卡的任意组合)上的图像显示标准化。使用步骤如下: (1)按照该实用程序中介绍的说明进行操作。 (2)选取“载入”并选择与显示器最相符的ICC概貌[1],以此作为起点校准显示器。 (3)先将显示器上的对比度和亮度调到最大值,再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使顶部栏中的交错灰色方块尽可能暗(但不为黑),同时使底部栏保持亮白。 (4)对“荧光粉”选择项,选择一种类型的显示器。如果没有列出适合的类型,选取“自定”,然后输入显示器制造商指定的红、绿和蓝的荧光粉。 (5)对于“灰度系数”,选取以下任何一个选项来建立当前灰度系数设置:1)“仅显示一个灰度”,调整基于一个组合灰度读数的灰度系数。拖移灰度预览下的滑块,直到中心方框消失到图案框中。2)不选择“仅显示一个灰度”,可调整基于红、绿和蓝读数的灰度系数。拖移每个方框下的滑块,直至中心方框与图案框相符。 (6)对于“Gamma值”,指选择想要的目标灰度系数。例如,在Windows中默认的目标灰度系数是2.2,在Mac系统中是1.8。 (7)对于“硬件”,按显示器制造商的说明选择显示器的白场,以决定使用暖白色还是冷白色。也可以测量显示器白场,选择“测量”,然后按照屏幕上的说明进行。 (8)对于“调整”,如果知道最终图像显示的色温,就在这里选择。否则,选择“与硬件相同”。 (9)存储设置。 注 释 [1] ICC概貌指一个色彩空间的描述。ICC概貌格式是由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国际色彩组织缩写为ICC)定义的跨程序标准。ICC概貌用在不同的平台、设备和遵从ICC的应用程序(如Adobe Illustrator和Adobe PageMaker)之间准确地重现颜色。设计者可以选择现有的ICC概貌或自己创建,这些概貌就会成为显示器色彩显示标准。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D: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