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白居易与图书编撰曹 之 曹新哲摘 要: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图书编撰家。目的明确,连续不断,传世意识,精品意识等,是他编撰图书的特点。 关键词: 白居易 图书编撰 出版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城东北),唐代著名诗人。自幼刻苦学习,“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1]。贞元间举进士,踏上仕途,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大中元年(846)卒,葬于洛阳香山,终年76岁。其诗贴近民生、通俗易懂,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与元稹交谊甚笃,唱和颇多,诗名冠代,人称“元白”。白居易重视图书编撰,除了多次结集自己的作品之外,还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等,在中国图书编撰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拟简要论述一下白居易图书编撰的特点。 目的明确,是白居易图书编撰的第一个特点。他的编撰目的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在《寄唐生》诗中说:“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在《新乐府序》中说得更加明白:“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的确,面对现实、直言现实,是白居易前半生的一贯风格。在官场上,一般人“位高则惜其位,身贵则爱其身。惜位则偷合而不言,爱身则苟容而不谏”,而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却是“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2]。他曾上书请罢河北用兵,奏章数千言,都是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宪宗竟然采纳了。为上令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事上谏,甚至激怒了宪宗,后经李绛劝说,方才了事。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杀,他越权上书,终于贬职,真可谓“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3]。诗如其人,在诗坛上,他的讽谕诗,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或揭露统治者的罪行,或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无一不与民生、时事有关。他在《观刈麦》诗中,反映了农民夏收割麦的痛苦生活。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甚至“贫妇人”也要被迫抱子下田拾麦,“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因为“家田输税尽”,不这样就会被饿死。《卖炭翁》既表现了卖炭翁冬着寒衣、“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痛苦生活,又表现了“黄衣使者”的蛮横与无理,他们“手把文书口称敕”,强行拦截车辆,千余斤炭只给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他在《西凉伎》《城盐州》等诗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然,白居易的讽谕诗多写于45岁之前。贬职江州,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的思想逐渐消沉起来,用大量的闲适诗和伤感诗代替了讽谕诗。 连续不断,是白居易图书编撰的第二个特点。所谓连续不断,就是说白居易从44岁开始,或编个人别集,或编诗友唱和集,或编类书,从未间断图书编撰活动。兹据可考资料将其图书编撰情况列表如下: 顺序 | 编撰时间 | 书名 | 卷数 | 诗数 | 编者 | 年龄 | 1 | 元和十年(815) | 书名不详 | 15 | 800 | 白居易 | 44 | 2 | 宝历二年(826) | 白氏长庆集 | 50 | 2191 | 元稹、白居易 | 53 | 3 | 太和二年(828) | 白氏文集 | 60 | | 白居易 | 57 | 4 | 太和二年(828) | 因继集 | 3 | 314 | 元稹、白居易 | 57 | 5 | 太和三年(829) | 刘白唱和集 | 2 | 138 | 白居易 | 58 | 6 | 太和八年(834) | 整理洛中诗 | | 432 | 白居易 | 63 | 7 | 太和九年(835) | 白氏文集 | 50 | 2964 | 白居易 | 64 | 8 | 开成元年(836) | 白氏文集 | 65 | 3255 | 白居易 | 65 | 9 | 开成四年(839) | 白氏文集 | 67 | 3487 | 白居易 | 68 | 10 | 开成五年(840) | 白氏洛中集 | 10 | 800 | 白居易 | 69 | 11 | 会昌五年(845) | 白氏文集 | 75 | 3840 | 白居易 | 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