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普及经典名著的成功尝试关于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及其他岳洪治
经常逛书店的读者可能还记得:2002年夏秋间,有两种极具吸引力的好书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和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翻一翻版权页,前者首印6E?00册,至同年11月已是第3次印刷,印数21 000册;后者首印10 000册,4个月后也印了第3次,印数达到25 000册。这两种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自不待言。2003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野草》,对于喜爱鲁迅作品和木刻艺术的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份多么好的新年礼物啊。 作为这三种小书的责任编辑,最初我是如何想起编辑出版木刻插图本的鲁迅作品集的呢?这要从一次会议谈起。 2001年6月,《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召开。会议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使鲁迅作品走近更广大的读者?如今,“读图时代”已悄然而至,倘若为鲁迅作品插图,自然以木刻最好。因为用木刻作文学作品的插图,是鲁迅早就倡导过的,而且木刻作品体现出的那种粗犷中不乏细致,细致中蕴含刚劲的“力之美”,也与鲁迅作品的特色最为和谐。可是,在众多当代版画家中间,应该选择哪一位的作品呢? 某日会间休息的时候,我陪同鲁迅研究专家,也是《中国版画史》的作者李元经先生,在八大处公园里闲步。他向我介绍了浙江美院版画系老教授赵延年先生,建议就出一本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鲁迅小说选集》。他说:赵先生刻有鲁迅小说插图上百幅,仅《阿Q正传》一篇就刻了60幅之多。我闻言大喜。在获得社领导的肯定之后,经李先生几番传书递简,赵延年先生很快便与我社签订了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的出版合同。 在这几种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集取得较好效益,赢得广泛好评的一段时间里,曾有同行的朋友对我说:你真有运气,能够碰上这样的好选题。也有比较知己的朋友对我说:你一个一般编辑,都五十多岁了,再怎样有成绩,也不过如此了,有精力,何不让自己活得潇洒一点…… 我只能以微笑回答朋友们的关心与好意。 是的,自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人文社,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而且,这二十多年间,我一直在现代文学编辑室当一般编辑,由当初最年轻的小兵,变成了如今最年长的老兵。说来惭愧,本人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现代文学编辑,编了几十上百种图书,任副主编的《中华20世纪丛书》和个人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作为《中华20世纪丛书》中的一种)曾获得第七届“中国图书奖”,撰写书评文章十余万字,先后出席“首届出版研究年会”和“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但是,由于本人未肯花时间去准备外语考试,所以,至今仍然是个副编审。庾信诗曰“犹怜马齿进,应念节旄稀”。朋友们的话,也是言而有自的。 然而,我每天依然很快乐,对编辑出版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信心。 我觉得,作为一个有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二十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老编辑,应该为人文社的发展多做一些贡献,为繁荣出版事业多献出一分力量。恪尽职守,努力做好编辑工作,是我的本分。几年前,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题为《耕耘者说》,主要阐述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一种人生态度。至今,我依然抱着这种观点。所以,虽然至今马齿徒增而依然布衣,我每天仍然过得充实而快乐。 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获得了人文社当年的优秀图书策划奖和优秀图书奖。该书与其他几种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出版,实际上是对人文社原有出版资源的一次再策划、再组合、再利用。我以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办法,把鲁迅的经典作品,包装成符合当代读者审美心理需要的新书,从而达到了更好地普及鲁迅作品的目的,实现了策划时的初衷。同时,这几种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成功出版,也为出版资源的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开了一个好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对于出版界的同行们,或许不无启示或借鉴的意义。 多年从事编辑工作,使我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事业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其核心要素就是创新精神。一个编辑,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挖掘出能够引领一时风尚与潮流的新选题、新思路,才有可能通过一种或几种精品书的推出,带来一大批同类图书的面世。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ID: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