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图书:能不能少留一点空白陶 范
空白是图书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文字设计相伴而生,有彼不可无此。空白的处置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大有讲究。我国古代山水画最善于留空白,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没有空白就没有想像的余地,画的艺术性也就大打折扣,甚至不成其为山水画。在图书的整体设计中,如何留空白也是一门不大不小的学问。图书编辑们普遍意识到,图书的空白处置是一种编辑艺术,它反映出编辑的匠心独运,所以,在图书版式设计中,大都十分注意空白的处理。依我个人的感觉,以前的空白大都比较得体,与书的整体风格配合得恰到好处,但现在有一些书却为艺术而艺术,把空白留得“触目惊心”。因此,如何留空白就成为版式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目前图书的空白留置来看,须少留一点空白,空白过多,未必就谈得上美观,同时也造成纸张浪费,增加读者负担,影响图书销量,何苦为之。 近读邵燕祥先生的随笔集《夜读札记》,0很引人入胜。此书由140多篇短小精悍的随笔组成,内容繁富,既有遐思漫想,微言大义,也有史海泛舟,驰骋纵横;既有激扬文字,谈文说艺,也有诗坛撷英,品诗论词;既有文阡字陌,褒扬后进,也有近来情思,悲天怜人。长不过两千言,短不过区区几百字,却犹如一串串珍珠,令人爱不释手,读来深受启发。 美中不足的是,此书太厚了一点,多达451页,拿起来就像拿起一块厚重的砖头。如果不看书名,你会疑心它是一部煌煌学术或文学巨著。此书过厚,固然与其文章篇数多,合起来的篇幅长有关,但有一点恐怕也是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版式设计,在书眉与标题之间留下的空白过多,一篇随笔排一个页码即可,但常常要排两个页码。据笔者粗略统计,这本书其实只要排390页左右就足够了,有大约60页可以节省下来,而且并不损害版式设计的美观。留下许多空白,想是为了排版醒目和美观的需要,也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但我以为,这似乎没有必要。因为排版紧凑一点同样可以达到醒目和美观的效果,也能方便读者阅读,一本书人为地多出60页,实在是说不过去。再说,这是一本随笔文集,既是随笔,读者就不必正襟危坐,可以前翻后找地随意阅读,可以置于床头,躺在床上看,也可以放在包里,坐在车上看。随笔集这样厚,读者捧读不便,携带也很麻烦,而且增加了购书费用。出版者的初衷本是为了美化图书的版式设计,更好地向读者推荐邵燕祥先生的著作,这无疑是好事情,但空白过多,书价自然会不菲,阅读和携带也不方便,如此一来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岂不令人惋惜。 还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书的字数并不多,出版者或者作者觉得出版出来分量太轻,不够气派,怎么办?还是拿空白做文章。台湾一批女作家的系列言情小说,空白留置得实在太多,一篇几万字的中篇小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字数虽少,书却不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上下左右留下大量空白,字间行距过大,边空过多,这有必要吗?我看这是浪费宝贵的出版资源,浪费读者的金钱。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那种“敬惜字纸”的良好风气不见了,这不能不令人感叹。 其实,在当今出版界,类似现象不在少数。以前是不大重视包装,忽视装帧和排版的美观,现在却唯包装是重,过分注重装帧和排版的美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走进书市,放眼书架,图书越出越豪华,越出越厚,水涨船高,书价也就自然而然地涨上去了,这乐坏了出版商,却害苦了读者。对读者来说,要读的是书的内容,不是空白,尽管空白也是书的一部分,但究竟还是空白,没有人愿意花了钱读这么多的空白。在读者看来,书还是该薄则薄,该厚则厚。恳请编辑先生们能不能为读者想一想,在追求版式艺术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用性,不要人为地增加书的厚度。则读者幸甚。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ID: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