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文化体制改革与出版体制改革王建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所以需要改革,基本原因除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增强之外,也是因为文化的这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还存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出版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自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棋局大盘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出版体制改革应当成为也可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实际上是一些关系的调整。出版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以下一些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管与办。出版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要改革的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这是一种方向,不仅是出版社,还包括报刊社都要脱钩等。在完成局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地方,是否就标志着体制改革完成,显然不能这么说,但可能相当多的同志是这么认为的。体制改革的目标不能只是一个,政企分开只是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是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除了要继续深化与完善之外,还要在进一步改革体制转化机制方面下功夫。政企分开之后,政府如何加强监管,企事业如何加快发展,也是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就是半拉子改革。已经完成局社分离的广东出版集团,最近成立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是很有远见的举措。 事业与产业。这是一个出版业的性质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体制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有必要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作一区分,那么在出版体制改革当中,是否也有必要作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这样一种区分,有没有作这样一种区分的客观依据,也是值得探索的。目前的做法是将大部分出版单位仍然作为事业单位,一部分出版单位作为企业,由此导致分类管理的前提。但由于出版业总体上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和产业特性的结合,作为事业的那一部分出版单位,能否真正作公益性的出版事业对待,或者能否撇开事业的皮按企业之实运行,而作为企业运作的一部分出版业,能否真正按市场经济法则和企业自主经营规律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强势产业,则都是有待实践解决的课题。 试点与非试点。试点包括地区、部门和单位等多种形式。由于体制改革存在复杂性、艰巨性,所以需要试点。试点是要探索新路子,谋求新突破,创造新经验,要切实做好试点工作。试点是点,非试点是面,先试点后推广,是必要的。先试点是优先发展,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大,试点会发展得快一点,后推广是在试点经验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试点的意义在于要能够带动面上的发展,非试点并不意味着就不改革或等改革,一些地方还可以“自学成才”甚至走在试点的前面。试点应该是动态的,要分阶段地确定一批综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和部门作为发展的重点与试点,率先做强做大出版产业,辐射和带动非试点的发展,真正实现试点的意义。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进行包括出版体制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是来自上面的精神,但也是集中了群众智慧和基层呼声的举措。任何改革历来都要有上和下的互动,才能到位,才能落到实处。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上交差,其实还是为了向下。所谓向下就是要调动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行文化体制和出版体制的改革,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也不能有太多的条条 框框,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中国正在进行的包括出版体制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必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可以大胆地预期的。 (ID: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