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意义王建辉
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九个省市为综合性试点地区,35家新闻出版、公益性文化事业、文艺创作演出、文化企业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一经启动,便成为全国文化界乃至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试点,道理很明白。一是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文化建设要有新突破,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二是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试水,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弊端,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改也不容易,要摸索经验,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思路,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做好准备。可以说,试点工作是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年多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有了很大的进展。 1.从微观上说,各试点地区和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态势很好,有新的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各个试点省区和单位都力图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还有一些省份比照试点“自学成才”。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最重的是新闻出版,出版更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有7家出版单位作为试点,其中5家(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按照当时的试点单位改革的意见,集团里面意识形态性强的保留其事业体制,科技、美术等单位从事业转制为企业;还有2家(科学出版集团、邮电出版集团)则转制为企业。可以说,是一个“5+2”的试点。但不到一年,国务院在有关的批复中,决定把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由国务院授权经营,财政部监督和指导,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企业登记,作为一个企业主体,自主经营,依法经营。除了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个别剥离出来作为事业单位保留下来外,其他大多数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改革有了整体性的新突破。 2.从宏观上说,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明确。通过试点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一二三四”。一是坚持一个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转动“两个轮子”: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三是认清“三个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两个要求”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相统一。四是抓住四个关键: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这就是进展,而且是突破性的进展。 3.从配套政策看,针对试点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国务院下发了两个专门文件。具体涉及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授权经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法人登记10个方面,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试点工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将在2004年底结束。万里长征第一步,试点只是实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三大任务中的一项。在试点工作基础上,还有两大任务要完成,这就是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或《若干意见》),以及《文化发展纲要》。试点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要通过这个总体方案来体现。试点是典型也将是示范。我们和全国的出版人一样,企盼着将改革试点的经验加以很好总结,努力扩大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是宣传文化战线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步骤和实际行动,也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2003年和2004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将载入史册。 (ID: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