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探求亚洲国际化出版之路王建辉摘 要: 世界经济正经历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文化也受这一过程的影响。中国的出版业正按照国际化的出版理念开辟新路。亚洲各国出版界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关键词: 亚洲 国际化 出版
亚洲国家间的合作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亚洲的出版将以此为基点走向世界。 扩大国际版权贸易是国际化 出版的主要途径 版权在现代出版业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权力,也是一种能够增值的资本。这就是版权贸易的基石和奥秘。在国际化出版中,面向全球市场的图书实物贸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市场要素的全球化最有潜力的还是版权的全球化。国际化出版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版权贸易。 在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国际版权贸易一直是最主要的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交易数量逐渐增长形成一定规模。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中国出版单位引进或输出版权约23000项,其中引进18418项,输出4615项。1998年,引进6098项,输出588项;1999年,引进6460项,输出410项;2000年,引进7343项,输出638项;2002年,引进10235项,输出1297项。1995—2001年,全国版权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8.1%[11]。 二是引进与输出存在很大的逆差。1995—2001年输出与引进总量为1:10,据国家版权局最新统计,2003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引进15555项,输出1427项。引进主要来自美国5506项,英国2505项;输出主要是亚洲,主要是韩国89项,日本15项。这一年引进版权种数将近全部出版品种的10%。 三是国内出版业在版权引进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如外研社的《维克多英语》,作家出版社的《马语者》,人文社的《哈利·波特》。有人将版权引进称为“国际组稿”和“国际投稿” [12]。版权引进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出版社,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至经济主干,辽宁教育出版社建立“图书银行”,形成了以引进版权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版权贸易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版权引进与输出,近年来分别占国内版权贸易的60%和40%,表明北京举足轻重。北京地区引进和输出的逆差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京外地区,作者本人所在的湖北,近年来在版权输出方面占全国第4—5位,说明湖北在版权输出方面的成绩,也说明引进力度不够大。 日本是国际版权贸易活跃的国家,特点也是大量的引进,输出较少,每年引进的版权品种也占全部出书品种的25%以上。 韩国1970—1999年引进版权增长的情况如下表。 1999年韩国共有112506184册图书出版,这些图书中,有6860种图书属翻译作品也就是版权引进的图书,相当于总品种数的19.6%。翻译图书在图书出版中所占比例近年来已有很大提高,如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1.7%(1998年所占比例为17.9%)。“翻译出版已经成为将外国文化介绍给我们的社会以及将我们的文化介绍给外国的重要渠道”。“出版业必须使关注的方面多元化。众所周知,出版业在关注的课题、国家、读者的范围上是非常狭小的。在这一方面,金罗京认为我们的翻译出版过度地依赖了英语读物。据她所言,凡是以英文印刷的专业课题的图书几乎都被翻译成韩语,但其他类的图书则被忽视了。为了实现兴趣的多元化,必须关注更大范围内的图书,只要认为是值得介绍给我们的读者的图书,不管它是否是以英文出版的,我们都要翻译出版”[14]。 对近年中、日、韩三国版权贸易做些分析,可以看出,引进版权的绝对数中国最高,日本次之,韩国再次;引进品种占全部新书品种的比例,日本占的比例最高,韩国其次,中国排后。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三国引进版权都远远高于输出版权,存在所谓“贸易逆差”,这也反映出版权贸易作为知识贸易的特点,即版权引进与输出,同知识在全球的分布与流动密切相关,在知识信息的占有量上欧美具有绝对优势,亚洲乃至大洋洲和欧美有着客观的差距(1999—2000年,澳大利亚输出版权作品为12亿美元,版权贸易逆差为16亿美元)。二是三国间的相互引进在各自国家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这表明三国的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密切关联,版权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其本质是国际和地区间的文化的交流与竞争。 亚洲国家的版权贸易尤其是版权输出,将成为亚洲国家出版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而电子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国际版权贸易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组建亚洲国际化出版公司 亚洲的国际化出版,要有实现的组织形式,最佳形式就是组建国际化出版公司。 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时世界的大出版商——中国的商务印书馆,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出版业务,更早的年代它也吸收过日资和技术人员。到了20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组建了国际出版公司,在新加坡等地开展业务。由于亚洲的出版机构一般比较弱小,还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出版机构和企业集团,这就需要现在较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出版业已开始了走出亚洲的尝试。 一是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日本一桥集团旗下的小学馆和集英社,在美国设立了名为“BIZLLC”的合资公司。对于其中的任一家来说,这都是一家子公司性质的出版机构。2003年11月,美国版《少年跳跃》由该公司创刊成功,发行量达25万册,后来又增印5万册,取得了漂亮的开门红。 二是与外资共建合资公司。《日经娱乐》2003年5月号的报道称,音羽集团旗下的讲谈社也是全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便与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书屋携手,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兰登书屋的图书销售额在英语国家中一直高居榜首,作为著名的国际化出版企业,其图书销量在德语和西班牙语国家也始终名列前茅。这一次两强联手,无疑将使讲谈社在进军海外市场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5]。 综观当代世界,亚洲的国际化出版,大致可以包括三种实现形式,一是加强国家间的同业合作,二是在国外设立自己的子公司,三是组建国际化合资出版公司。后一条尤为重要。国际化公司的职责,一是直接出版所在国的本土化出版物,一是出版针对欧美的介绍和传播亚洲文化观念的出版物。 由于出版业生产品种多和非批量性的特征,出版业生产的国际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最难实现的,也是不适宜的。但由于国际化公司的组建,将使生产的某一部分的国际化得到某种实现的途径。组建国际化出版公司,对亚洲各国来说自有各不相同的国情、需求和历程。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说,组建国际化出版公司的路或许还很长。在境外组建国际化公司,目前有实力的不多,在境内组建国际化公司则还有政策的若干限制,应该先从某些外延的部分以及非编辑的环节开始。当亚洲以外的出版业正在寻找以中国和亚洲作为重点发展的市场的时候,亚洲出版业把握住机遇,作一种主动的回应和出动,可能更利于开创新的局面。 出版英文图书 出版业是一个内容产业,语言可能成为出版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在当代世界,由于历史形成,英语成为全球性的商业和科技语言,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因此世界的出版物,占主流的还是英文出版物。也因此,要在世界出版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重视英文图书的出版便是题中应有之义。 德国是一个非英语国家,但德国最大的出版公司贝塔斯曼作为世界性的出版公司,它的主要出版物是英文图书。德国另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出版社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60%以上是英文出版物。德国每年出版7万种书,出口大于国内销售,其中主要的是英文的科技医药类图书,荷兰出版物更是面向国际,出口大大超过了内销的规模[16]。这里就有一个启示,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要想让亚洲出版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不出版英文图书,或者英文图书不占有相当分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样的出版路子还很遥远,但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可能进入世界出版的主流。反面的事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出版曾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繁荣之际,法兰克福书展上还成为主宾国,但日本最终并未成为世界主要的出版力量,原因就在于在英文出版物方面它实力还不够强。 因此对于亚洲出版来说,探索亚洲出版崛起之道,探索亚洲的国际化出版,就是要在英文出版方面走出一条路子来。一是要凭借亚洲各国相对优势,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直接出版英文图书;二是成立合资公司,具有实力后购并以出版英文图书为主的出版公司,像贝塔斯曼购并兰登书屋那样。后一步实行起来很难,但亚洲的出版人应有战略眼光。 出版英文图书,重要的是语言类和考试类,中国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的《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其版权已被新加坡、美、英、法、德、加等多国购买。素来以双语教学闻名世界的新加坡与河北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学英语》教材出版协议,正式引进我国英语教材。据了解,这是我国英语教材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球雅思”考试教材,经过修订,由台湾众文出版公司出版新的版本,向世界各地华人发行,为打进国际英语考试图书市场也迈出了重要一步。雅思是进入英语国家门槛的一种考试形式。不仅是语言类考试类图书,更应有非语言类出版物,即用英文来出各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日本的石井和夫曾在一篇《出版英文图书》的文章中说,出版英文图书,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 对于出版业而言,国家比较优势的作用是明显的,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版权输出国、图书出口国都是美国,美、英国家的出版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远比亚洲国家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为高。前面说过,由于出版业的行业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业总体国际化水平是偏低的。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具有出版资源、出版资金等比较优势的国家必然会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将生产和市场扩大到其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处于相当不利位置的。亚洲国家必须把自己的民族出版业做强做大,壮大自我,才能面对国际化出版的趋势,也才能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未有世界性影响,要实现国际化出版是不现实的。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与“和平崛起”,随着亚洲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新的增长极,有两点具有某种程度的可预见性:一是亚太地区的出版业能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出版对话和出版竞争,在印刷业之外,成为新的出版中心;二是亚洲国际化出版的领域将不断扩大,除图书之外还将包括报刊、音像、电子和网络。自然,这一切都有待于亚洲出版组织的壮大和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兴起。对于亚洲开展国际化出版来说,一是经济目的,扩大市场目标;一是文化目的,展示亚洲文化。亚洲的出版人应当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 [2]鲁志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管理世界,2000(6) [3]贺剑锋.出版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潜力分析.出版广角,2003(2);中国出版企业竞争力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 [5]丰捷.追求什么样的发展——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光明日报,20040212 [6]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7—130 [7]实用性图书成为美术书市场绝对主力.东方网,20010308 [8]教科书出版的国际化与跨国出版.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改革之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66 [9]甄西.日本出版业在“东亚圈”展开攻势.海外出版动向,2004(7) [10]中日韩出版界真诚合作重振“东亚书籍文化”.中华读书网,20040430 [11]胡知武.版权经济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08—210 [12]聂震宁.我的出版思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94 [13]出版参考,2004年6月下旬刊 [14][韩]金善男.翻译出版的现状和未来任务.见:第10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文集.汉城,2001 [15]戴铮.日本大出版集团进军海外市场.中华读书报,20030515 [16][英]伊恩·麦高文.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2;宋晓红.世界出版业:德国卷.第2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39 [17]石井和夫.大学出版岁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7 (作者单位:长江出版集团)
(ID: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