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黄先蓉 陶 莉摘 要: 在介绍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编辑出版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养方式以及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2.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出版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 (1)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在教学全过程的控制上确保新教学体系的实施。围绕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要求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3)通过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提供保障。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出版发行实习基地。 (4)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以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职业意识为出发点,把第二课堂建设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机统一。 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在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还面临着资金投入、实习平台、课题研究以及高水平师资队伍匮乏和不稳定等问题,需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建立编、印、发一条龙的实习基地,密切与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建立开放、联合、竞争的高水平教师管理体制。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总体的协调调配。积极构建全国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高校的比较优势。1983年新华书店总店与武汉大学联合创办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开创了我国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的前身始于1983年创建的图书出版发行学专业和1985年新建的编辑学专业,现已形成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结构,先后为出版业培养了5000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有:店校合作进行职工培训和在职教育;局校携手,推动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署校合作,共同探讨编辑出版专业理论前沿与行业规范。 3.培养方式——学校高等教育、职工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培训、发行员持证上岗前的岗位培训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育体系是紧扣现实需要建设而成的,除了本科-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模式之外,还必须建立符合行业需要、适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在职培训方式,这些方式包括职工的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出版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发行员上岗前的岗位培训计划等。在日本和加拿大,占编辑出版教育主流的正是针对在职人员进行的各种中短期的业务培训。针对在职人员进行的各类培养方式与正规教育相比,虽然在系统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略逊一筹,但是由于时间短,知识更新速度快,针对性强,因此是编辑出版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001年开始,我国出版界在从业人员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项重要改革,国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在我国正式建立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中、初级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级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在我国正式出版单位(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担任社领导职务和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具 有中级以上(含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所有在岗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在五年之内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出版职业资格,并将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作为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2001年8月7日国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的具体内容。 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是为编辑出版行业培养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也就是说,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外,绝大多数在我国编辑出版行业就业。在他们进入编辑出版行业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职业资格考试。因此各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应当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既可以将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分解为本科教学的两门或多门课程,也可将考试内容贯穿在大学的各门课程中,使大学的本科生了解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并在大学毕业到出版行业就业后能顺利通过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4.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重视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整合各种专业知识,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研究领域,形成独特的学科理论体系,突出学科特色。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方面。 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最有力支撑,它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按其教学内容、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开设顺序、各门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分和学时的分配等要素组织起来的课程系统。在人才培养中,合理搭配素质、能力、方法、知识培养的比例。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界定每门课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安排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的合理比例。 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论与政治素质课。由于新闻出版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政治素质课的开设是必需的。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组成。 其次要注重人文基础课。按照出版行业对未来编辑出版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应加强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它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课程组成,这些课程为公选课,但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至少选修2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2%。 第三要注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实行支持和保障政策,鼓励其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国家把其定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出版行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原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性企业单位。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经营管理的意识,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 专业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专业课的设置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专业特色,在突出核心课的前提下,压缩专业课,扩大选修课,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可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同时应注重语言文字能力课程。编辑工作要求编辑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的教学资源,加强语言文字课程的学习。在运用母语的能力上,理应技高一筹;在运用外语的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母语还是外语,都应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另外,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必不可少。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人才能否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必须掌握的能力主要由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Internet及其应用、网络与电子出版等课程组成。 最后,在实际应用当中,调查、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在校时应该掌握的。在编辑出版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现代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平.数字化环境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出版发行研究,2001(2) [2]孙文科.建立出版职业资格制度.出版广角,2003(2) [3]黄先蓉.寻求通俗性与专业性的结合点——《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本)修订的背景与特点.出版广角,2003(2) [4]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5]李频,钟守真.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4) [6]黄先蓉.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十年.出版科学,2003(4) [7]陶莉,毛娟.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图书情报知识,2003(6) [8]毛娟.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编辑之友,2002(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 (ID: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