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刘 辰摘 要: 基本规律是学科对象整体普遍的本质的关系。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中介位操作,对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进行收集、选择、加工、整理,复制载体向社会传播。 关键词: 编辑活动 规律 编辑基本规律
研究编辑规律,是编辑学的难点,近年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涉及“规律”概念以及对编辑规律的各种概括与解释。关于规律研究的总体进展,我先后读过阙道隆撰写的《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规律部分,邵益文《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出版广角》2002年第4期)和最近刊出的范军《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探讨》(《出版科学》2004年第5期),很有启发。愚以为,及时归纳与比较编辑学研究的专题成果,可以帮助读者、作者了解全貌,深化研究。述评尤贵点睛之笔,就像那位曾经向黑格尔发难的法国牧师,自己单脚着地迅速地将基督教义概括为“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居”,一句话点明要义。 编辑基本规律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由于学科建设中的某些基本问题尚在讨论中,深入研究的条件尚不具备。近年来时机渐趋成熟。2001年,刘杲在审阅《编辑学理论纲要》时,提出了概括编辑基本规律的问题。基本规律是学科理论的立足之基,也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引起不少研究者的攻关兴趣。2001年11月,中国编辑学会就编辑规律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什么是规律、编辑规律、编辑基本规律以及网络时代编辑活动的规律,结合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中国编辑学会简报》总第84期),进一步推动了编辑基本规律研究。近两年来,从《出版科学》《中国编辑》《中国编辑研究》上不断看到专题探讨文章。通过这一段时间学习和对各家成果的比较,在许多真知灼见的启发下,本人对编辑活动规律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这里加以梳理交流,供参考。 一、“规律”概念及其形式 什么是规律?规律在不同学科里有不同的名称和表达形式。有法则、定理、定律、公式、范式(按科恩晚年对范式的解释,范式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科学知识系统中稳定的结构关系式,它是学科知识成熟的反映,其二指范例。我以为,二者都具有规律的含义)等名称。并有陈述式、数理公式、图表、逻辑式等多种表达形式,诸形式之间有些可以互相转换。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3版,第161页)这个概念适用于百科知识中的规律。举例说吧,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存在、变化关系,牛顿力学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门捷列夫周期律揭示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于对象的类具有普遍适用性、重复再现性,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包括实践的价值和学科体系建构的价值。 《编辑学理论纲要》根据20世纪编辑规律研究成果归结出的探讨编辑规律的两个区分和两个了解,对于研究和把握编辑规律很有帮助。我理解: 规律有别于政策、法规。编辑出版规律反映的是它自身的关系,而有关的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则是反映一定历史环境中国家或集团与编辑出版活动的关系,就实质说来,它是外在于编辑出版活动的某种干预(或可视为编辑出版活动的某种环境),而不是编辑出版活动自身的规定。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内容不同,实施效果也不相同。关键是这些政策法规是否合于国情,并且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的出版法规应该是符合编辑出版实情并且能够把国家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有效统一起来的规定。 规律与原则也有区别。原则一般理解为言论或行为的准则。如果说规律反映了客体自身的关系,而原则反映的则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便原则规定的是规律,也是主体有意识地从客体的规律中抽象出某些内容作为实践的准则而建立起来的陈述,是规律的应用。就这一点来说,原则肯定的往往是单称的规律(反映对象规律的个别外延),并且在陈述上增加了主体性与主导性意向。规律是揭示性的,对它的陈述是一个发现、概括的过程。原则是应用性的,对它的陈述是一个有明确目的性的理论实践过程。 总之,规律有其客观性。著名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1922—1974)关于规律的客观性有一段论述可供参阅。他说:“一个理论的认识价值与它对人们的心智的心理影响毫无关系。信仰、虔信、理解是人类心智的状态,但理论的客观的、科学的价值与创造理论或理解理论的人类心智无关,它的科学价值只取决于这些猜测事实上所得到的客观支持。”(《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导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二、学科规律与学科内容的协调 在科学研究中,概念研究和规律研究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说概念是骨骼,现象是躯体,规律就是连接骨骼和血肉之躯的血管和脉络。这个比喻不一定十分妥当,却可以说明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一般说来,规律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是概念和内容联系的中介,在学科应用中是理论体系与实践联系的中介,大量科研实践证实,抓住规律研究,是打开科学之门的必由之路。 愚以为,探讨学科规律,应该根据对象的特质进行概括,找出对象的本质关系。要充分考虑规律的深刻性、关联性、可操作性和使用价值,依据学科体系建构的需要和功能需要作通盘考虑。规律与学科内容以及编辑实践的联系越深刻、越普遍、越紧密越好。若只是抽象出几个孤立的条文,而与学科内容游离,或者实践中应用价值不高,那便形同虚设了。 编辑学是应用性质的经验学科,一般地说,经验学科往往从若干经验事实的发生和演变出发,在一定研究角度和目的性的理论向度支持下,概括出某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再从中演绎出一系列次生概念和命题,从而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并把它应用于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其正确性。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基本命题,是学科全部理论立足之基,必须充分考虑它与整个知识体系的共生性与协调性。 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可以作为典范。自然科学里的定理和数理化公式,紧紧连接着学科的概念和内容,它的应用途径明确,其中不少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精确的结果,而这正是研究目的之所在。所以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无论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和应用实践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当然,社会科学规律在它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要起到上述作用有其困难(尤其在定量分析方面),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尽管如此,学科知识要素间的结构关系理应是一致的。编辑学作为实用性质的学科,应该尽可能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编辑规律研究的趋势之一,是用矛盾的观点概括编辑活动的规律或基本规律。一般把编辑领域的运动概括为一对或若干对矛盾。如,认为解决精神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的矛盾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等。愚以为,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概括出编辑活动规律,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种概括是否能与编辑学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功能有效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探讨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上述编辑基本规律的哲学概括,标志着此二者概念、规律、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作为学科的基本规律,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编辑学知识体系里能否把上述矛盾充分展开,利用哲学的概念、规律、方法推演编辑学的内容,并且满足研究目的和功能要求?如果能,自然很好。但依我看难度很大,能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加以推演就不错了。因为唯物辩证法乃是从大处着眼揭示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体系,未必能取代编辑学体系的特殊性,亦未必适宜编辑研究的目的性和问题域。勉强去附会,大而无当,搞不好就会变成脱离学科内容的装饰性条文,过去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研究中并不少见。 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编辑学研究中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只是觉得基本规律要更好地与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以灵活运用编辑学特有的概念和方法为宜。基本规律的哲学概括不是没有价值,它高屋建瓴,在编辑活动的某些问题上可能有更深刻的揭示。但它毕竟是哲学原理的运用,不宜用来代替编辑学自身的概念和方法。 (ID: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