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学术期刊发展的文化选择谢亚平
“入世”对我国期刊的发行渠道、出版经营、管理形式都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尽快实现向专业期刊的转化,争创大刊、名刊,跟上世界期刊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仍要不忘坚持学术性、服务性的双重任务。面临这样的发展形势,学术期刊该做出怎样的文化选择呢? 1.树立大文化观,拓展文化理论视野。对于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整合趋势,学术期刊肩负着重要使命,它们对待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整合的理论视野将对全社会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各种问题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学报无论是具有实力的大刊名刊,还是突出特色栏目保存名栏目的综合小刊,都要主动地引导人们形成开放的文化视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文化对话,推动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流,力争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重要的一席之地。 2.加速期刊体制改革,促进期刊生态建设。中国期刊业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然而中国还有几千种期刊处于事业单位体制中,必须尽快改变中国期刊社的管理体制。学术期刊尤其要与时俱进,强强联合的大刊、名刊应率先进入市场,实现期刊经营市场化。像荷兰的专业学术刊物全是由出版商经营的,这些出版商聘用了全国最好的编辑人员,而作者和审稿人却是来自全世界。这种“荷兰模式”可供我国学术期刊包括学报进行体制改革的借鉴,以突破中国期刊发展的地域性、行业性的“落后保护屏障”,形成一种健康、稳定、有生机的期刊生态园。 3.保存综合刊,保持多样性。以大文化的视觉观之,保持学术期刊的多样性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有同等的意义。大刊名刊要办,名栏目特色栏目更不能丢。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要求,专业期刊再细分,市场再细化,每种学术期刊、每一种学报不可能都办成大刊名刊,一个特色专栏就相当于一个小型期刊。根据我国学术期刊现状和世界期刊发展趋势,高校学报可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有条件的大刊应迅速向专业期刊转向,或联合办刊,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争创名刊;二是有几个刊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可以既创办名刊,同时保留综合刊继续发挥高校学报“学术窗口”作用,重点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三是条件薄弱又只有一校一刊的,可先根据自身特点办名栏目、特色栏目。特色、重点栏目是为期刊定性、体现办刊宗旨和方针、体现期刊个性、展示期刊内容的手段,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科研性、地域性等特点。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就是根据民族院校的性质和地处民族地区的地域性特点,从做民族文化研究“特色栏目”为突破口,逐步发展成今天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类核心期刊。在一定时期内,综合期刊的名栏目、特色栏目与大刊、名刊共存将是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的主要趋向。 4.走进“小众化”,迈向“大书业”。“小众化”就是读者对象的“窄”化、办刊的专门化,专业期刊自不必说,其他娱乐性期刊也是如此,如深圳的《打工族》,16岁至24岁的读者消费比例高达60%—70%。“大书业”就是要建立一个快速便利的市场通道,即期刊消费市场。期刊消费是城市文化状态的真实反映。期刊繁荣程度,应是都市文化检核标准之一。地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繁荣的城市,读刊人群比例较高,被喻为“全国最爱读杂志的城市”如武汉、北京和西安,也是我国最大的几个期刊消费市场。诚然,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书刊,它的“编辑本位”特点更强烈,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去追赶市场近期热点,更不能像别的媒介那样快速传播时效性信息。所以,即使像上海东方书报刊发行公司那样建立1000多个售点,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术期刊销售网络,恐怕也会收效甚微。但发行创新是期刊创新的要求,将学术期刊融入大书业,像图书业那样建立一个快速便利的市场通道却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进入网上书店或建立网上期刊零售店。学术期刊要从现在的以印刷版为主,逐步向光盘和网络期刊转化。高校学报也要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大学图书馆要不断开通网上书刊查阅,实现资源共享。学术期刊处于读者需求的上层,在发挥传播文化功能,开拓学术园地,引导科研趋向,提倡学术风气,培养学术新人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其发行渠道实行改革创新,使其融入“大书业”、适应“大文化”很有必要。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ID: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