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也谈提升中小出版社的品牌竞争力王金龙
我国目前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发展规模极不协调。如果按一般发行码洋是否过亿的标准来划分,中小出版社占据了出版社的大多数。也就是说,改制后的市场竞争主体是大多数中小出版社和少数大社名社间的竞争。在完全意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小出版社的生存已经到了重要关头。相比之下,中小出版社不具备大社或名社强大的资金及人力资源优势,但却要在同样的市场环境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出版社必须明确定位,走专业化道路,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1.中小出版社一样可以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是出版社的品牌。目前,很多出版社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有些出版社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外研社的外语类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管理类图书等。中小出版社虽然规模小,在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方面不能和大出版社比,但一样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小不等于弱。正是由于小,管理起来比较灵活,信息沟通更加顺畅,更容易达成全员的共识,这正是中小出版社的优势所在。中小出版社可以集中优势力量,走小而专的道路,在一两个领域做强,做出自己的图书品牌,继而上升为出版社的品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它是一个出版矿业类学术著作和相关专业教学用书的专业科技出版社,办社规模虽然很小,但一直强调特色,着力打造矿业类图书品牌,目前已经形成鲜明特色。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模式值得中小出版社借鉴。 2.中小出版社要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定位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出版社所处的外部环境、地域以及自身条件的差异,不同出版社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应客观地认识这些优势与特色,在“特”字上做文章。有目的地策划选题、策划市场、策划适合于自身资源的特色产品是创造品牌的前提。市场一旦定位以后,就要专一,深度开发同类选题,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专”。因为专业,别人想要参与竞争不容易;也因为专业,市场不大,有兴趣赚这种小钱的出版社不会太多。切不可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盲目跟风、抓热点,什么都想做,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在发行环节,也要摒弃传统的单纯依靠新华书店发行的观点,要进行严格的目标市场细分,建立自己的专业化渠道。 3.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从选题的开发到编校、印制、发行都可以求得与专业公司的合作。培养一批骨干编辑,专门从事选题的策划与开发,而对于照排等中间环节,可以寻求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编外队伍。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人员不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抓住机遇,改革先行。根据中央对出版业转制的具体部署,预计2005年整个新闻出版改革就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展开。从宏观上说,出版社的转制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转制以后进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不仅要执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规定,还要按照公司法、企业法确定公司的结构;从微观上说,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要认识出版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要强调它的一般属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属性。 国家要求出版业在三到五年内完成体制创新,中小出版社一定要抓住加入世贸五年保护期给予的优惠条件,抓住国家对改制企业给予的税收方面的支持,及早改革。“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抓住这一点,就等于把握了市场的先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ID: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