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重视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龚秀兰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出版集团将以各种方式逐步进入中国出版物市场,为了尽快适应中国出版特色,拓展销售渠道,必然采用“人才本土化”方式,利用其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内出版行业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这就会导致新一轮的人才流动。我国出版业在三项制度改革上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在旧机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无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国外出版集团开出优惠条件,国内优秀的出版发行人才“跳槽”是必然的。所以,出版单位要认真做好培养使用教育管理人才的工作。 1.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良好的机制可以吸引和造就优秀人才。出版单位内部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由于岗位不同、工种不同,对每个人的技能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出版单位不可能只依靠少数几个精英来求得发展,应当积极改善不利于生产发展的经营机制,通过公开竞聘、岗位调动、下岗培训、辞退等多种竞争与淘汰办法,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良好、科学的用人机制,尽可能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创造一个使人身心愉快的人际氛围,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的“生产关系”,它不仅能让员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且会给出版业注入生机与活力。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要使员工在付出有价值的劳动后,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回报。要把岗位和工资、待遇挂钩,在什么样的岗位,就实行什么样的工资和待遇,要求员工在其位,谋其政。区别对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特点,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让有贡献的人得到切实的奖励。 3.建立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得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它要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面,以适应市场竞争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不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知识是出版创新的基础和驱动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出版单位要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招聘的员工进行入门培训,强化培训有关出版行业的知识。同时还要与有关院校或专家联系进行在职培训,内容涉及出版业的各个环节,如编辑策划、出版印制、市场营销、宣传推广及有关法律条款等知识。教育与培训应贯穿出版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应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类岗位的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更新员工的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出版队伍。 4.建立以人才稳定为基础,以人才流动、竞争与淘汰为特征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优秀出版人才,关键是要培养既能把握政治方向,又能抓住市场热点,既懂得策划选题,又懂得组织书稿,既懂得图书宣传,又懂得市场营销,既能做案头编辑工作,又懂得成本核算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可能是先天的。一方面可适时适量从外部汲纳一流人才,使出版社积聚一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轮换,以优化人才结构,保证创新人才的较大比例,增强人才管理的生机与活力。这样可以使得职工获得不同的工作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于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也是大有好处的。 “得人才者得天下”,出版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拴心留人”工程,积极吸收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出版人才,为高素质出版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ID: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