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文如其人 书如其人钱 藩
读了刘清澜同志的《草间屐痕》回忆录,对他那种艰辛苦涩、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风范,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耿直爽朗、胸怀坦荡的优良品格,真是十分钦佩和感动,从内心里感到他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真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我与老刘相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分别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工作。那时因省店开展一项政治活动,省文化局派工作组来省店,他是工作组成员之一,有时听到他在会上发言,摆事实,讲道理,语言中没有那种“整人”的味道,给我留下极好印象。我们认识后也时有见面机会,但没能更深入地接触与交流。彼此能做到进一步接触与了解,是在“文革”时期及后来他调到省店工作以后。 1970年10月,湖北省出版发行局(现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单位的131人组成“五七连”,下放到沔阳县(现仙桃市)剅河区剅河公社劳动锻炼。“五七连”党支部书记是吴湜澄,连长是王述芬,老刘任一个排的排长,我是一名“五七战士”。到剅河公社后,“五七连”成员被分散到剅河、梁河、新场、谢场、董庄、屯岭六个生产大队,生活、劳动都同社员在一起。 那年冬天,公社分派“五七连”去开挖所属大柳湖沟渠。正是隆冬季节,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湖水已凝结一层冰凌。面对此情此景,只见刘清澜等连领导一齐跃入寒冰刺骨的淤泥中,全体“五七战士”也都迎难而上,纷纷脱鞋褪袜,卷起裤腿下了沟渠。身高一些的水及股沟,身矮一些的女同志,刺骨的冰水已漫到其腰部,那种感受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大家仍然抡臂挥锹,欢声笑语一片,以火热的心情参加劳动锻炼。 时过一年,吴湜澄、王述芬被局调回分配工作,“五七连”重新组织领导班子。苏高运任党支部书记,老刘任副书记、连长,我是支部委员、副连长。这时先后有一批“五七战士”被调走,留下的继续走“五七”道路,这对留下的人自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起一些思想波动。针对当时情况,党支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老刘明确指出:“五七连”接下来的工作要求应该是,政治管理上仍需严格,生活管理上要适当放松,生产上可量力而行。对此,支部形成了统一认识,召开班长会议宣告这一决定,全连反映极好,及时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减轻了思想压力,工作开展起来也较顺利。 在下放沔阳期间,我对老刘处理女儿工作安排一事的坦荡态度也是十分钦佩的。当时,有个单位在接受他女儿工作的同时,提出一个老刘自身能力无法办到的要求,否则不予接受。我们认为单位所提要求当时的确难以办到,但下一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考虑在“文革”的现实背景下,下放干部往往是被某些人冷眼相看的,其子女就业相当困难。因此建议将该单位所提条件先答应下来,让女儿先工作后再慢慢解决。老刘立即表示不能答应,宁可孩子暂时不能安排工作也不能那样做,态度明朗和坚决。他这种为人处事的坦荡胸怀使我自愧不如,此事我始终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我长子远扬1969年初中毕业,下放到枣阳县劳动锻炼。1971年,我考虑能否将孩子的关系转到沔阳剅河来,父子生活上可以相互有个照应。我找老刘商量,他当即表示支持。不久,远扬的知青关系转来剅河公社屯岭大队。接着遇到一个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那个年代的口粮是实行计划供应的,我每月口粮定量28斤,远扬是知青,口粮则由生产队供应。在转来关系的当月,生产队不供应远扬的口粮,无奈,父子只好共食我一个月的口粮定量。我和孩子都要参加劳动,这点口粮无论如何是难以吃饱肚子的。老刘深知我这一困境,先后两次赠给我粮票30斤,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也许有人认为30斤粮票算什么,不过区区小事。要知道那时30斤粮票是一个人一个多月的口粮啊! 1974年4月,“五七连”撤销,我调回省店。1982年11月,老刘调来省新华书店任经理兼党委书记,直至1988年离休。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对我的要求很严,作风上雷厉风行,原则问题从不马虎,但当我工作中出了偏差或失误时,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委过于人。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既有尽职尽责的压力,也有心情轻松舒畅。直至他离休、我退休后,我们的工作关系虽然起了变化,却仍然是可以交心谈心的同志和挚友。几十年来,他的优良品德和作风表现在各个方面,是始终如一的。我这里所述只不过一鳞半爪而已! (作者单位:湖北省新华书店)
(ID: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