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下)林穗芳
(3)自办在线信息服务。电子报纸硬件的维护、电话线路的连接、市场营销、发行、财务收支等全由报社自己负责,不像一些报社把在线版的发行事务委托社外的商业性在线信息服务公司全权办理,自己只从这些信息公司的发行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成。 曾参加《星文》创建工作并长期担任该报新闻编辑、经理和市场营销主任的格里 ·巴克(Gerry J.Barker)在1994年6月27日采访1982年以来的老订户、志愿为《星文》开设技术专栏的电子专家里奇·凯西(Rich Casey),共同回顾这家电子报纸的创业史。凯西说:“在《星文》,我觉得自己不像‘订户’,而更像一个 ‘成员’”。2001年初凯西在采访记前加了一个按语,称《星文》“是现今在互联网上已很普遍的在线社区的一个早期范例,在全世界的各种会议上都对其进行研究讨论”[43]。美国商业新闻电讯社(Business Wire)1999年6月22日发布的新闻稿报道:“Star-Telegram(《明星电讯报》)在1982年5月推出以StarTe xt(星文)著称的视频文本服务系统,成为电子新闻业的先驱。1995年11月该系统移至万维网,便以StarText.net(星文网)闻名于世,后来改称Star-Telegra m.com(明星电讯网)”。明星电讯网既是新闻网站,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供应者,1997年被美国第二大报纸出版商、出版31家日报的奈特里德公司收购,成为它下属的一个子公司。据明星电讯网站的记录,该报在线版1998年6月被浏览的网页为260万页次,1999年5月增至400万页次。从现在所知的材料看来,《沃思堡明星电讯报》的在线版《星文》是美国和世界最老的连续出版至万维网时期的电子报纸,有些电子报纸出版比它早,往往带试验性质,存在时间不长。 在《星文》之后,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观察家报》(Hamilton Spectator )和美国马萨诸塞州《米德尔塞克斯新闻》(Middlesex News)也在1986年和19 87年先后利用BBS系统推出在线版。《米德尔塞克斯新闻》在线版名叫Fred the Computer(《电脑弗雷德》)[44],可从中预览第二天报纸的新闻提要。主页用大字显示在线版主菜单,共分6项(各项的编号外加尖括号):〈1〉新闻编辑室:明天新闻提要、Weirdnet网络新闻、天气预报、重要活动预报表等。〈2〉专栏版:你的评论。〈3〉图书馆:文件、电子公告牌/在线图书馆目录、食谱等。〈4〉邮务处:订阅《米德尔塞克斯新闻》、上传信件、发送新闻稿等。〈5〉问讯台:Fidonet/新闻组会议。〈6〉订阅《弗雷德》。Fidonet(惠多网)是1984 年开发的一种BBS系统网络的名称。 6.4 哪些传统报纸较早上互联网 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在1969年建立的第一个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络——阿帕网(ARPAnet)。该项目局的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Vinton G. Cerf)负责设计使任何类型的计算机都能与阿帕网连接的共同技术标准。他们在1974年5月正式发表网络协议新版本《分组网络互联协议》(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s Interconnection ),在其中建议把各种网络联结起来构建“Internet”,这个新词是摘取Interc onnection前头的Inter和Networks前头的Net加以组合而成,用以表示Interconn ected Networks(互联网)。1983年1月1日,阿帕网采用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等一整套协议取代1970年以来使用的NCP(网络传输协议)作为标准协议,这是网络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规则的集合,简称TCP/IP协议。它可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互连,并支持所有类型的网络。从这时起,人们特指以阿帕网为主干的、通过TCP/IP协议连接的互联网络为Internet,1983年1月1日也就被定为Intern et正式诞生的日子。首字母大写的Internet作为专指的网络名称的正式译名为“ 因特网”,也常常译为“互联网”。NSFne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于1986年建成并向美国全国学校、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及国际科研机构开放。它逐渐发展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最终取代原来主要为美国国防需要服务的阿帕网。阿帕网于1990年2月28日结束历史使命,正式撤销建制,不复存在。 上面介绍的各种报纸在线版都是通过互联网以外的渠道发行的,哪些传统报纸较早上互联网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是世界第一家上互联网发行的报纸,这是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界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一家计算机专业期刊在2004年发表的《ICP: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文写道:“如果从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通过互联网发行算起,网络媒体在世界已经走过16年的历程。 ”继《圣何塞信使报》之后上网的是哪些报纸,它们又是什么时候上网的呢,另一家传播专业杂志在2001年发表的《1995-200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一文作了如下说明:“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从此,国际新闻界开始关注网络,并认为它将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划时代的革命。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尤其是90年代初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美国报刊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上网浪潮。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刊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因特网上的电子报刊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圣何塞信使报》位于硅谷,无疑掌握信息技术最新的进展情况,但《纽约时报》等全国性大报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也不差,为什么落后那么多年才上互联网呢,令人疑惑不解。文章可能由于篇幅有限,不能说得很具体。笔者查了手边两部专著,希望能从中了解《圣何塞信使报》上网的一些细节。2000年出版的一种关于传播媒体与介质的专著说“世界上第一家上因特网的报纸是美国《圣何塞信使报》。 1987年上网的这家报纸开创了网络报纸的新时代。现在美国的许多著名大报纸和地方小报都不断上网”,另一部在2001年出版的关于网络新闻学的专著也只是说 “世界最早上网的报纸是美国《圣何塞信使报》,1987年,这家位于高科技中心 ——硅谷的报纸,首先在尚处在初级阶段的Internet上发行”,都没介绍该报是如何上网的。于是又查阅了十几篇有关的文章和新闻报道,所采用的都是“早在 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报》在互联网上出版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电子版”诸如此类的一笔带过的写法,似乎这是公认的事实,无须多说。1987年的《圣何塞信使报》是被作为网络媒体看待的,新闻媒体设在互联网上得有网址或站名,否则读者或用户无法登录或链接。根据网站名称往往可以判断一种媒体通过什么服务系统上网。所能看到有关论著都只说了该报上互联网的年份,没有提到上网的渠道、网站的名称或其他细节,也没有一种论著交代材料来源,无法据以查考原始资料是怎样说的。新闻媒体在80年代利用互联网从事商业运营是受限制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会到90年代初才放松并先后取消把互联网用于商业目的的限制。《圣何塞信使报》是商业性报纸,通过互联网发行,是为了促销免费让公众浏览,还是要向订户收费,这些是需要说清楚的。如果要向订户收费,《圣何塞信使报》凭什么在1987年能突破政策性的限制,是靠技术先进吗?不论依靠什么手段,就算《圣何塞信使报》在80年代首先上了互联网,其他报纸理应一个接一个地跟进,为什么在局域网或在各自专用网络上发行多年的在线报纸统统要等到90年代才大批上互联网,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因为这涉及电子报纸和互联网新闻媒体的历史开端问题,有必要查阅美国本国的一些有关资料把事实弄清楚,以解疑惑。顺便说一下,上述论著所说的《圣何塞信使报》英文原名是San Jose Mercury News,宜译《圣何塞信使新闻》。《圣何塞信使报》是另一家报纸的译名。《圣何塞信使新闻》是由创办于1851年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和创办于1883年的《圣何塞新闻》(San Jo se News)在1983年合并而成,是奈特里德报系下属的报纸之一。San Jose Merc ury(《圣何塞信使报》)在1987年已不存在。 (ID: 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