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出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余海燕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出台,出版业向社会招聘的人才越来越多;又由于出版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出版业内部大多数员工还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力资源调配仍旧沿用组织人事部门的“行政分配”制度。人员流动没有计划,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出版社对人才的培训更是投入不足,即使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培训,也是针对性不强。由于正式工和外聘工的区别,同工不同酬的处境常常让人心理不平衡……在这种氛围中,企业员工很难有归属感。企业没有凝聚力,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市场的较量等就都成了一句空话。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才的规划、人才的选择培养、人才的评估及人才的经营等,它是培植良好、健康企业文化的土壤,能够赋予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1.人才规划:出版观念的改变,出版机制的完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要求出版业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制订相应的人力资源总体计划及人才策略,保证出版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出版社领导应该改变用人观念,建立良好的、科学的用人机制,激励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从整体上规划人才结构,确保人尽其才。现代企业的人才机制,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通过制订奖励制度、人才交流和学习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实现企业和个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具体说来,出版社人才规划应该包括:1)从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角度预测出版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及出版资源需求状况;2)分析相关人力资源的来源和供应状况,包括对相关院校出版专业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等;3)明确出版企业各岗位的性质、任务、责任及要求的技能和人员素质;4)分析出版社内部人员状况和人员需求。 2.人才的选择培养:团队精神的建设,创新力的塑造。出版社确定人才规划后,就必须根据发展计划及企业需要及时选择人才,并且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用企业的文化理念去塑造、培养员工。选择人才和实施培养人才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强调团队精神的建设,致力于创新力的塑造。 出版社应该注重用企业文化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和创造力。员工在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出版企业中工作,很自然地会受到熏陶,产生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学识、经验、能力、兴趣等固然是企业选择人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日本企业的“全员参与管理”、美国企业的“开放讨论”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3.人才评估:素质的改善,凝聚力的增强。员工素质的衡量和考核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人才评估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改善人员的素质,从中选择有潜质的员工。同时,还可以依据评估数据,分析人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善和解决的办法,增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强凝聚力。 为了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必须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高效、客观、简单、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设计,需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范围和标准要明确、具体;2)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期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考评;3)评估目标、标准公开,采取适当方式公布评估结果;4)注意业务、人品及人际关系等综合评估;5)考评的奖励不单纯体现在物质奖励和晋升上,精神鼓励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也是一种奖励;6)避免评估走过场。 4.人才经营:爱心的体现,领导的艺术。出版企业要努力营造“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氛围,用爱心来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健全薪酬制度和福利保障体系。薪酬和福利保障是员工最重要的工作条件,既要注意效率,也要注意公平;既要有同工的平等,又要有个别的差异;既要有固定的基础点,又要有弹性的调整余地;既要有长期的福利计划,也应有短期的福利保障,最终目的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心。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随着一批老员工的相继退休,从2002年开始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各类人才。目前出版社正式工和外聘人员的比例接近1:1。出版社根据发展规划和不同阶段的改革要求定编定岗,严格按照制定的《人员管理和考核办法》选人、用人、育人,对人员的晋级和淘汰执行严格的考核指标。同时所有员工根据岗位的不同,实行相应的同工同酬,淡化正式工和外聘工的界限,经常组织不同形式的工会活动,联络了感情,融洽了关系。 规范的、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人才选拔、培养和成长,关系出版业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努力加强。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D: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