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走好出版转制的路宗 诚
目前我国出版转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转制是观念、体制、结构的再造,主要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官本位观念的转变,劳动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组织结构、权力结构的改变,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多数转制的出版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再造。出版单位改为企业,转制仅仅是一个起点,转制是一个更为深刻的转变。已有的变革,只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必要条件,还不是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怎样走好转制的路,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应当是最为紧迫的。 1.建立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不难看到,有些出版单位虽然转制了,但是从领导到员工的观念、认识却没有从旧的体制中跳出来,在治理结构、企业各项管理上仍能明显看出原有体制的惯性作用。从机关事业体制到企业体制,决策、监督机制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的权力相对比较集中,是一种单一权力结构。转制为企业后,就面临相应的权力结构的变化,必须依照公司法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从现实中可以看出,许多出版企业的老总们还不适应这一权力结构,结果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弊端丛生。董事会不清楚该干什么,董事长说了算,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高度重叠,监事会形同虚设。 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使集团运转协调、规范高效。为此,总部和各个成员企业都应当有明确的定位。既不能集权过度,使子(分)公司缺乏活力;也不能分权过度,形成一盘散沙。转制后的出版企业要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建立起主业突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出版物研发、生产、发行体系。 2.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发展能力。出版社长期作为事业单位,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出版社的内部管理都是参照行政管理的方式。转制后,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管理手段往往带有旧体制的痕迹,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职工同样如此。 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控制、组织、指挥、协调等要素,涵盖产品、市场、营销、战略、执行等领域。出版企业属性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否成功还要靠科学的管理。转制本身并不是目的,转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加强管理谋发展,应当成为转制企业的第一要务。 3.建立企业化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版转制从宏观上而言无非是两个关系的转变,一个是产权关系转变,一个是劳动关系转变。在这两种关系的转变中,我们普遍偏重产权关系的改变,而往往忽视劳动关系的转变。或者认为,产权关系的转变是主要的,劳动关系的转变是次要的。实际不然。产权关系的转变是外部的,劳动关系的转变是内部的。在体制、管理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只有做好了人的工作,其他工作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建立一套与原来事业单位不同的劳动机制,包括选拔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已成为许多转制企业的当务之急。尤其是人才的使用、评价机制,要从原来机关、事业单位的模式中彻底脱离出来。从改制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劳动关系如果解决得不好,将导致企业发展不顺,困难重重,长期处理不好,还可能使转制工作前功尽弃。 (ID: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