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考于永湛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当前,中国出版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具体表现在: (一)图书出口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出口数量超进口。 据统计,1999—2003年,我国图书出口由224万册增加到465万册,增长107%;同期进口由152万册增加到285万册,增长88%。无论从增加数量还是增长速度上看,出口都明显高于进口。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二)中国学术期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加快走出去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订阅国外学术期刊数量较多,国内学术期刊对外发行数量较少。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水平学术期刊主动与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将我学术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这一探索,打开了中国学术期刊专业化国际化之门,既提高了我学术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扩大了自身学术影响力,又对传播介绍中国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国际学术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出版内容面向全球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出版发展很快,现在已有50家提供出版内容的专业网络出版机构。目前可以提供的网络图书有上百万种、网络期刊有7千余种,既可以提供全文检索,又可以下载,有的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要求将有关内容编辑成册、送书上门。我国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出版内容走向世界提供了极大方便,清华同方建设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通过版权转让方式输出到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四)借助双边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 中外文化交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2004年3月,借中法文化年之机,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作协在法国承办了中国图书主宾国活动。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书展上作主宾国,第一次大规模组织我国38位著名作家集体参加交流活动,第一次集中推荐70种中国优秀图书翻译出版并在展会上发行,也是第一次在海外书展上一次推出2000余种、3万余册图书现场销售。主宾国活动透过出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和现代文明,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出版交流和版权贸易。在这次活动中,60余家中国出版社与法国出版社建立了直接联系,签订版权贸易合同156个。中国出版迈开了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五)积极参加国际书展,努力扩大版权输出。 国际书展是中外出版交流的主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既可以了解世界出版发展趋势,又可以进行版权贸易和业务交流。目前,我们每年组织参加十几个重要的国际书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据统计,全球每年80 %的版权贸易都是通过这个书展达成的,堪称世界出版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已连续多年参加此展,2005年非同一般。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出版集团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准备之下,参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出版社在展会期间共输出版权615项,引进版权881项,凸显了加大版权输出力度的成效。 (六)与海外出版机构联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合作出版是中外出版合作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形式基本上应用于引进出版。近几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有实力的出版单位采取和西方著名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策略,“借船出海”“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初步效果。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和美国读者文摘合作出版“文化中国”丛书,从2004年首辑出版,以年近20种的速度出版,现已进入美国的主流销售渠道。系列丛书以其适宜的内容、精致的译文、周到的服务,受到美国读者的欢迎。事实证明,在现阶段,这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率、互利共赢的捷径。 (七)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点工程,正在取得新进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政府抓了几项重大出版工程,主要有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和汉语教学教材海外出版发行。此外,新闻出版部门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着力开发了“文化中国”“大中华文库”“中国百部当代文学精品”等一系列大型对外翻译出版工程。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培育中华文化的著名品牌,促进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品出版物的生产,推动中国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深远影响会日益显现出来。 (ID: 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