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爱到疏离鲁迅与北新书局关系透视王 媛摘 要: 新书局是民国时期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出版机构,但因其特点鲜明而在出版界地位突出。本文详叙了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关系从亲密到疏离的过程,并分析了疏离的原因。 关键词: 鲁迅 北新书局 版税纠纷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一生著译不断,与出版界的交往自然也相当频繁。其中一家名为北新书局的出版机构,经常出现在鲁迅日记和书信中,许广平曾说:“鲁迅和这家书局,历史关系最为深厚。”[1] 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创办 北新书局1925年创办于北京大学附近的翠花胡同,地点就设在创办人李小峰的家里。李小峰(1897—1971),字荣弟,江苏江阴人,1918年考入北大哲学系读书,随后加入新潮社,任干事,负责《新潮丛书》和《新潮社文艺丛书》的发行工作。1920年底,鲁迅开始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授课之余,常到新潮社坐坐。1922年,鲁迅向新潮社提议出版《新潮社文艺丛书》,并给予极大支持。李小峰后来回忆道[2]: 鲁迅对新潮社后期的支持,远远超过了前期,供给稿件最多且最好的是他,代丛书装帧和精心设计的又是他,为丛书细心校阅,一丝不苟的也是他,而他并非丛书的主编,作经济上垫款的是他,而他当时手头并不宽裕。在《纺轮的故事》和《山野掇拾》发售预约的时候,他还首先预约,而且预约的不是一部而是五部,以为读者倡,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对编校工作那么认真,校样也总是反复校对四五次,经他校阅的书,几乎找不出错误。他所著的书籍,从里封到版权页以至于广告,都是他亲手拟定,正文之前都有自序,有的书后还有后记。 1924年,新潮社因多方面原因渐趋解散,曾是新潮社编辑骨干的孙伏园,此时也因故脱离《晨报副刊》,决定自办《语丝》周刊。鲁迅作为“语丝派”的主将, “竭力为之呐喊”[3],不仅是《语丝》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还为《语丝》承担了四分之一的印刷费用。李小峰虽也位列《语丝》最初的十六位撰述者之中,但他主要做的还是他最擅长的发行工作。在语丝社,鲁迅和李小峰有了更密切的接触。李小峰敏于事而讷于言的个性,很得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师长的赏识。李小峰做发行工作,大约是赚了些钱,“于是小峰就被尊为‘老板’……所以几个撰稿者便只好搿住了多眼而少开口的小峰,加以荣名,勒令拿出赢余来,每月请一回客。”[4] 当新潮社同人各自劳燕分飞,最终解散之后,李小峰和孙伏园同鲁迅商量,要办一个书店以推动新文艺的发展,立即得到了鲁迅的支持和赞助。北新书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起来的。 鲁迅与北新书局之间的合作 鲁迅说:“在当初,我非因北新门面大而送稿去,北新也不是因我的书销场好而来要稿的。”[5]可见,鲁迅和李小峰之间的早期合作,绝非寻常的利禄之交,更多还是精神上的相投。趋同的出版理念,使作者和出版者合作无间。李中法统计了《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李小峰(包括北新书局)和鲁迅交往的情况:李小峰访鲁迅共123次,书信256封;鲁迅访李小峰共80次,书信 224封;两人同桌共餐34次。有时一日两见、一日两函。其交往次数之多仅次于鲁迅与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和许寿裳的交往[6]。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将自己的书稿交给北新书局印行。鲁迅早期的著作,几乎全部经由北新书局出版。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鲁翁的著作一时热销,北新书局借机在报上刊登 “鲁迅先生遗作特价纪念四十天”的广告[7],促销本局刊行的鲁迅作品。从这个广告中,我们看出北新书局出版或经销的鲁迅所著、所译、所编的书籍,达到了39种之多,其中创作7种、杂感11种、翻译9种、论著9种、艺术3种。此外,还有关于鲁迅研究的著述2种,即李长之著的《鲁迅批判》和李何林编的《鲁迅论》。从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到第一本杂文集《热风》,鲁迅的代表作几乎都是由北新书局出版印行的,而且都是一版再版。难怪许广平说鲁迅对北新书局是“ 有些偏爱,或甚至溺爱的”[8]。从某种程度上说,鲁迅著作在北新的出版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成就了北新“新文艺书店的老大哥”的出版界地位。 2.为北新书局编辑《语丝》和《奔流》等刊物。鲁迅是《语丝》创刊时的支持者和后来的编辑者。从创刊号起,鲁迅几乎就不间断地在《语丝》上发表文章,前后共达140余篇之多。鲁迅主编《语丝》始自1927年12月,那是李小峰将北新书局从北京迁往上海之后,决定在上海复刊《语丝》,力邀鲁迅加盟的结果。从第4卷第1期起,鲁迅正式接任《语丝》主编,其主要工作是,“外来的投稿,由编辑者略加选择,必要时且或略有所删除”[9],北新书局付给鲁迅一定的编辑费。后来由于办刊意见分歧,鲁迅停止了编辑工作,但在李小峰的要求下,鲁迅推荐了柔石接替。柔石共编了26期,一直到1929年9月2日出版的第5卷上半卷,终因与李小峰意见不合而辞职。北新印行的另一大型文艺月刊《奔流》,也是由鲁迅和郁达夫共同编辑的。鲁迅负责“选稿并编辑,北新退稿并酌送稿费”[10]。鲁迅为编辑《奔流》,投入了很大气力,“每月一期,从编辑、校对,以至自己翻译,写编校后记……都由他一人亲力亲为。”[11]在《语丝》和《奔流》之后,北新还印行了刊物《北新》,鲁迅亦长期为之译稿。 3.为北新书局推荐青年作家的书稿。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周围有一大批革命文学青年。鲁迅对这些文学青年的提携,从来都是不辞劳苦。他曾经对陈梦韶说过,“青年人学习写作,只要尽力而为,人家笑不笑,那有闲工夫去管它。成人是从小孩变来的,成熟作品是从幼稚作品中练习来的,小孩不因自己幼稚而害羞,你们青年何必因自己写作幼稚而怕羞呢?”[12]然而,那些无名的青年后生,作品要想得到出版,又是谈何容易呢。鲁迅最清楚当时的出版现实:“无论其说话如何漂亮,而其实则出版之际,一欲安全,二欲多售,三欲不花本钱,四欲大发其财……”[13]。尽管如此,鲁迅依然凭借他个人的影响力,经常向副刊或者书局推荐一些有才学的青年人的稿子。书局之中,就包括北新书局。李小峰这方面的表现,令鲁迅相当满意:“前两三年,别家不肯出版的书,我一绍介,他便付印,这事我至今记得的。虽然我所绍介的作者,现在往往翻脸在骂我,但我仍不能不感激小峰的情面。”[14]创建初期的北新,在鲁迅眼里,称得上是 “一个为文化服务令人敬佩的书店”[15]。正因为如此,鲁迅有理由对北新书局寄予着厚望。 4.在广州开办北新书屋。北新书屋是1927年鲁迅在广州开设的一家专售未名社和北新书局出版物的书店。鲁迅初到广州时,觉得广州的文坛死气沉沉,市面上贩卖的书籍也很芜杂,于是就想开设一家书店,正好此时北新书局想在广州设立售书处,这正合了鲁迅“运些外面的家伙”的意思。于是就在芳草街44号楼找了几间空屋子开设书店,将北新、未名社的出版物介绍给广州青年。这就是北新书屋。北新书屋虽然历史并不长,3月开张,7月就因为鲁迅要离开广州而匆匆结束,但它是北新书局与鲁迅合作中,很有意味的一件事,反映着出版者与作家之间,行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奥援。 (ID: 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