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也牧与《红旗飘飘》李 磊摘 要: 2006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诸多大事记的转折点汇于2006年。以史为鉴、讴歌胜利让人欢欣鼓舞,缅怀革命先辈、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才能继往开来。《星火燎原》《红旗飘飘》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的人们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革命英雄故事教科书,也是那个时代青年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文通过回顾萧也牧与《红旗飘飘》丛刊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同走过的历程,探寻作为编辑身份存在的萧也牧的其人、其事,以期展示一个真实、可信、不应该被忘却的编辑出版家——萧也牧。 关键词: 萧也牧 《红旗飘飘》 编辑出版 革命教育读物
无论是在充满了笑与哭、鼓与呼的中国当代文坛,还是在习惯了默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界,萧也牧都不是一个声名显赫、为人所耳熟能详的人物,甚至在“兼收并蓄”的大辞典上也不多见他的名字。但是,萧也牧却注定要被人经常提及、论争甚至批判,而又被记起来反思一段历史,因为萧也牧身上有两个第一:他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受到批判的小说;他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因“文”获罪而被批判、挨棍子的作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夫妇之间》这篇小说曾经给小有名气的萧也牧带来一时好评,并在发表后不久被搬上荧幕。但也正是这篇小说引发的“厄运”改变了萧也牧后半生的命运遭际,把他从作家的身份置换到编辑的行列,从而使他和红色刊物,尤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影响广泛的《红旗飘飘》丛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 萧也牧其人——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 萧也牧(1918-1970),浙江吴兴人。原名吴承淦,后改名吴小武,笔名萧也牧。1923年春中学毕业后,到上海一家机电制造厂当工人。1938年1月,赴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斗争。先在晋察冀边区行署办的《救国报社》工作,后在五台地委编辑《前卫报》,并担任“铁血剧社”演员、宣传队干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张家口编《工人报》。新中国建立后,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青年教材。1952年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从事文艺编辑工作,并担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分管传记文学组。1954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宣传党的优秀传统,教育青年一代的指示精神,萧也牧同张羽、黄伊同志一起创办了《红旗飘飘》丛刊,并为创刊号写了《编者的话》。刊物接连出版十多期,发表了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的革命回忆录,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萧也牧从事编辑工作三十余年,他善于发现新人新作,曾参与编辑了《“伟大的祖国”小丛书》《时事丛书》《红旗谱》《太阳从东方升起》《白洋淀纪事》等著名作品,为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萧也牧长期坚持文学创作,短篇小说创作尤为突出,其作品收入《萧也牧作品选》。萧也牧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章,时有新作问世。其中,《山村纪事》《地道里的一夜》《海河边上》《难忘的岁月》《秋葵》《连绵的秋雨》《大爹》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边区军民的斗争和解放初京津地区的工农生活,塑造了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以生活细节的真实可感、人情风俗的烘托渲染见长,呈现出散文式的自然流畅和浓郁的抒情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20世纪50年代萧也牧创作了《我们夫妇之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卷第3期上,成为他最受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欢迎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刚一发表,《光明日报》等四家报刊就发表了推荐文章,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很快将它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就受到《文艺报》等报刊的批判。 萧也牧一生坎坷。因一篇小说厄运缠身,被迫放弃了他喜欢的文学创作,转行到刚成立不久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做编辑工作。1958年萧也牧又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迫害,1970年10月,含冤死于河南潢川“五七干校”,年仅52岁。萧也牧没有熬到“文革”结束,没有等到为他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但 “公道自在人心”,1979年也就是在萧也牧离开人世后的第九年,他被错划的“ 右派”得到改正,被迫害致死的冤案得到昭雪,恢复了党籍和名誉。萧也牧的同事江晓天曾以“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怀念萧也牧同志”为题撰文回忆萧也牧,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他命运多舛而又高标雅致的一生。 二、 《红旗飘飘》 ——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集体记忆 任何编辑出版物的创刊问世、传播内容以及社会影响都是和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以及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连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作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传统革命教育的两面旗帜,深深地植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有着其创办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历史土壤。那么《红旗飘飘》到底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呢? 列宁说,共青团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团中央正在抓青年的革命化教育,要帮助全国青年建立革命人生观。作为团中央直属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把出版正面宣扬英雄人物的读物,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正如在《红旗飘飘》第一集的“编者的话”(即创刊词)中所写到的那样: “在我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上,有着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但是这一切,对于当今一代的青年,并不是很熟悉的。因此,他们要求熟悉我们人民革命的历史,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建设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时刻保持蓬蓬勃勃的朝气,不怕任何艰险,勇于克服困难,无限忠诚于人民的革命事业。读者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在既有政策扶植又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中青社积极开拓进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创办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丛刊。于是,1957年5月,《红旗飘飘》应运而生。 《红旗飘飘》由中青社出版,长短不限,题材不拘,有传记也有小说,有回忆录也有一般的记叙文。它刊载的内容既有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无名英雄及革命斗争中各方面生活的文章。它的作者来源大多是老革命干部、领导同志、作家,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中夏、刘伯坚、何香凝、葛振林、罗广斌等,也有不少是经过腥风血雨的普通革命者,覆盖了很广的作者面。从1957年5月出版第一集到1962年停刊,几年间先后共出版了16集,共计发表有关英雄人物和革命历史事件的文章300余篇,每期的发行量都在15万册左右,对当时的广大青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这样描述他作为“长在红旗下”一代人的红色记忆:“生于50年代的人,女孩子不敢说,男孩子几乎没有不喜欢看打仗的故事书的。……我写了一篇谈自己读书生活的文章,公社的中心小学把它刻印出来,发给其他学校去当范文。我清楚地记得,在文章中,我谈了读《星火燎原》《红旗飘飘》《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还有《当乌云密布的时候》等书的体会。”[2]《红旗飘飘》成为“长在红旗下 ”这一代人集体记忆的代表,影响不可谓不大。 三、萧也牧与《红旗飘飘》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被批判的作家,萧也牧因为《我们夫妇之间》从此名扬四海,同时也被迫收敛锋芒、偃旗息鼓,开始了下半生的坎坷历程。作家萧也牧在报刊上消失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花名册上记上了他的原名——吴小武[3]。这一年是1953 年,从此一个以编辑身份存在的萧也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红旗飘飘》从创刊伊始到1962年停刊的策划、编辑过程中写下了他的名字。 1.《红旗飘飘》草创期:积极策划的萧也牧。“青年出版社是靠英雄人物传记故事起家的”,不少人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事实[4]。从1951年到1957年,中青社相继出版了《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董存瑞》《青年英雄故事》《黄继光》等在亿万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极广泛影响的书。但是,到了1956年中青社就约不到作家写这类稿子了。《红旗飘飘》第一集“编者的话”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ID: 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