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2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08)02-0071-05
[Abstract]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global STM publishing arena. The paper expounds NPG’s publishing model from four aspects: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copyright management, publishing strategy and income sources.
[Key words]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STM publishing Digital scholarly publishing Nature
《自然》(Nature)创刊于1869年,是历史悠久、影响力大、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中的佼佼者。130多年来,《自然》一直履行着“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伟大成果展示于公众面前”的承诺,客观、准确地报道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事件。它最先报道了电子的发现、机械飞行的成功和电视的可能性,它也报道了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的分离、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20世纪50年代,Francis H. C. Crick和James D.Watson关于DNA结构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这一成果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自然》报道了板块构造的发现,从而迎来了地学研究的一场革命[1];20世纪70年代,该刊发表了关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论文;20世纪80年代,杂志报道了关于艾滋病、癌症、超导体和遗传疾病等方面的重大发现;20世纪90年代,该刊陆续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一个目录、富勒烯结构以及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利”的成功培育,等等[2]。创刊以来,《自然》一直是科学研究成果报道的前沿阵地,在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以下,本文将从质量控制、版权管理、出版策略和收入来源四个方面探讨自然出版集团(NPG,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
1 NPG期刊出版策略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STM出版集团之一,自然出版集团有其独特的经营之道。正是对不同经营策略的综合运用,造就了NPG在STM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
1.1 持续不断创办新刊,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的投稿量急剧增加。为了容纳不断增加的优秀稿件,并将新兴领域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向科学界和社会公众传播,《自然》从1983年起就创办了一系列新刊,尤其是1996年开始实施的姐妹刊计划更是大获成功。其中《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和《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等姐妹刊的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中都居于前列。
1999年,自然出版集团成立。NPG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创办新刊。一是独自创办新刊,如2004年创办《自然临床实践》(Nature Clinical Practice)和《自然疗法》(Nature Methods),2005年创办《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2006年创办《自然备忘录》(Nature Protocols)和《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2007年创办《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等。二是与相关机构合作办刊,如2003年与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合作出版《EMBO学报》(The EMBO Journal)和《EMBO报道》(EMBO Reports),2004年与美国加拿大病理学学会(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ian Academy of Pathology)合作出版《实验室调查》(Laboratory Investigation)及《远程病理》(Modem Pathology),2005年又在EMBO的资助下创办开放存取期刊《分子系统生物学》(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2006年与上海生物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合作出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07年与黏膜免疫协会(Society for Mucosal Immunology)合作出版《粘膜免疫学》(Mucosal Immunology)等一系列期刊[3]。这些新刊的创办一方面提升了NPG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帮助集团迅速扩张,并利用规模优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NPG共出版81种期刊。这些期刊覆盖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以最快的速度、最严格的标准发表最高水平的论文[4]。
1.2 积极推行“让客户满意”的出版策略
其实,NPG并没有采用太多特别的战略或战术,其成功的秘诀是长期不懈地坚持“让公众了解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给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的办刊理念。这种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让客户满意”。NPG正是围绕这个目标集中了刊物和集团的全部优势,并以全球化运作的方式来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例如,NPG通过网络提前在线发布让读者了解期刊出版前的相关信息;NPG还充分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2000多名记者的力量在全球大力宣传它的作者及其出版的重要论文,使作者和论文受到世界上最重要的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最大程度的关注。NPG这种“让客户满意”的出版策略不仅使NPG刊物成为全球科研人员发布科研成果的首选刊物,而且使NPG被认为是最新科学信息最可靠的来源地之一。
1.3 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学术期刊发展
顺应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趋势,1996年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自然出版平台(
www.nature.com)[5]。平台在向读者提供NPG期刊全部内容的在线检索及利用服务的同时,为读者提供期刊在线订阅服务和为作者提供期刊在线投稿等服务。此类网上服务扩大了NPG期刊的受众覆盖面,加快了传播速度,使自然出版平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网络学术出版平台之一。目前,该平台拥有超过1000万各类用户,每月访问量超过1200万次。2007年,NPG还发布了自己的机构仓储,计划逐步典藏自1869年以来集团出版的全部内容,并为读者提供在线检索等服务[6]。这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提升了NPG在数字出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1.4 严谨的内容与生动的表达并重,扩大读者群
NPG认为它们的期刊编辑有权利、有义务修改作者论文以使论文符合期刊的出版宗旨和出版风格,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发表在NPG期刊上的论文,大多数在经过大量修改或补充实验的同时,还要经过数次编辑审议或同行评议,直到符合出版的质量要求为止。正因为经过大量认真的修改,NPG期刊发表的论文才真正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在出版目标方面,NPG的编辑还十分注意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表述得生动有趣,在满足专家类读者需要的同时,充分满足非专家类读者的需要,以真正有效地扩大期刊读者群,普及科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为科技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 NPG期刊质量控制机制
百余年的出版经验使NPG深明质量是学术期刊出版生命线的道理。具体来看,NPG主要通过编辑审议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期刊的出版质量,提高期刊竞争力。
2.1 编辑审议机制
期刊编辑在收到作者稿件后会在第一时间内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同行评议。至于什么样的稿件最符合读者的利益并值得送审,其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期刊编辑手里。一般来说,编辑不会将所有稿件都送出去进行同行评议,有大约一半的稿件经过编辑的初审就被直接退回。编辑会将稿件初审结果及时通知作者。
对于经过正式同行评议的稿件,责任编辑还要根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再进行审议。在所有评议报告都完成后,责任编辑会将稿件的主要内容、评议意见以及准备给作者的信件整理成文,在同事中传阅。其他编辑将阅读这些文件,以确保所采用的编辑标准与其他稿件采用的编辑标准一致,并确保涉及的稿件经过同行评议。稿件是否发表由编辑决定[7],而不是由评议专家或编委会决定,期刊主编对期刊的整体出版质量负责。
最后,编辑会将是否采用稿件的决定通知作者,并附上评议报告。对于需要修改的论文,编辑会要求作者根据评议意见修改稿件,直到符合期刊的出版要求为止。作者在修改稿件时,应根据评议意见来进行;如果作者不同意评议意见,应该向编辑阐述自己的看法,及时沟通和解释,以便期刊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稿件。一般来说,每篇发表在NPG期刊上的稿件都要根据评议专家的意见修改至少一次以上。
2.2 同行评议机制
除了编辑审议以外,同行评议[8]是NPG期刊保证内容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其具体的规定和流程如下。
⑴ 评议专家的选择。一旦NPG期刊编辑认为稿件值得送审,编辑将选择2—3名能够从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充分以及公正评议的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评议。编辑在选择评议专家时非常慎重。他们要与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专家进行联系与接触,确保让最合适的同行专家来审阅稿件,以保证评议质量。当然,作者也可以向编辑提供候选专家,并提供专家的联系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资料。为了保证评议的公平、公正,期刊编辑一般不会选择作者建议的专家作为评议人。
⑵ 评议专家的职责。与评议专家达成协议后,稿件将会在2—3天内寄送到评议专家手中。一般来说,NPG的期刊编辑要求评议专家能够在三周内完成稿件的评议工作,并将稿件和评议报告一并寄还。如果专家在这个时间内没能提交评议报告,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不断催促直至他们完成评议。评议专家要对稿件绝对保密,不能复印留存,不能使用稿件的任何内容,不能让其他人知道或看到所审的稿件。如果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需要他人协助评议,则评议人需向NPG报告相关情况。评议专家要评价稿件的科学性、重要性、新颖性以及是否适合在NPG期刊上发表,并提交评议报告。专家还可以向编辑表明是否可以让作者知道自己的名字,否则所有的评议意见将以匿名方式寄给作者。
⑶ 评议报告的撰写要求。NPG认为理想的评议报告应该指出:“哪些读者会对稿件中的研究成果感兴趣,为什么?”“论文有何突出之处?”“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它们有何重要意义?”“在作者结论成立之前,作者或稿件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等等。虽然评议专家有时会指出稿件是否适合在期刊上发表,但期刊编辑并不要求专家提出这样的评议意见。相反,编辑需要专家回答他们是如何看待所评议稿件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的,并根据这样的评议意见以及期刊的编辑标准来决定稿件是否适合在期刊上发表。虽然编辑认为评议专家指出的稿件存在的所有专业问题都很重要,但他们并不会完全受这些意见的约束。
⑷ 坚持重复评议,要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权威性,重复评议非常重要。如果评议专家认为稿件存在严重问题或稿件涉及的课题研究意义不大,编辑可根据专家的意见正式退稿。当评议专家意见不统一时,为了追求学术公正,编辑通常会选择其他专家对论文进行重复评议。另外,稿件在修改后会连同其他专家的评议意见一并再次寄给评议专家,由专家根据稿件修改情况进行重复评议。评议后的稿件由编辑再次寄给作者修改,最后由编辑决定是否采用。一般来说,稿件要经过多次修改和评议,才能达到NPG期刊的出版要求。当然稿件也可能经过一次评议后便发表。除了出版以前由专家对稿件进行评议外,自然出版平台上还设有稿件出版后供读者或同行专家进行在线重复评议的讨论区[9]。读者或专家可以针对NPG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作者可以在线回答读者或专家的问题,或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如此反复,不仅提高了NPG期刊的出版质量,而且增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NPG一直以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2001年到2006年,NPG被ISI收录的期刊数量持续增加(参见表1),其中有很多成为各自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其中,像《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医学》等期刊第一次被收录时,其影响因子就分别高达26.494、27.586、30.550[10]。
表1 NPG期刊被ISI收录数量表[11]
注 释
[1][2][5][6]The History of Nature [OL].[2007-11-09].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1.html
[3]NPG in the new millennium [OL].[2007-11-16].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3.html
[4]http://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
[7]Nature Journals Publishing Primary Research[OL].[2007-11-16].http://www.nature.com/authors/author_services/about_nature_family.html
[8]http://www.nature.com/authors/editorial_policies/peer_review.html
[9]Peer to Peer [OL].[2007-11-15].http://blogs.nature.com/peer-to-peer/
[10]根据JCR2002—2006数据。
[11]根据JCR2001—2006和
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3.html 数据整理所得。
[12]License to Publish[OL].[2007-11-16].http://www.nature.com/authors/editorial_policies/license.html
[13]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nounces Change to Self-archiving Policy[OL].[2007-11-16].
http://www.nature.com/npg/servlet/Content?data=xml/05_news.xml&style=xml/05_news.xsl [14]Open Access[OL].[ 2007-11-16].http://www.nature.com/msb/about/oa.html
[15]http://www.nature.com/advertising/resources/pdf/naturemediakit.pdf
[16]https://secure.nature.com/subscribe/nature
[17]具体的订阅价格请参见在线订阅系统
https://secure.nature.com/subscribe/。
[18]Other Service[OL].[2007-11-16].http://www.nature.com/reprints/other-services.html
(收稿日期:2007-12-20)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