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设计浅析朱随娣摘 要: 介绍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设置的常见结构,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 消费类期刊 编辑 岗位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08)03-0032-03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consumer periodicals position-designing in China.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its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nsumer periodicals Editors Position-designing 岗位设计是在公司总体组织机构及各部门工作职责确定之后,所开展的岗位设置,并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权力、与其他岗位间的工作关系、任职资格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岗位规范的一系列工作。好的岗位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中人才与工作的匹配,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组织的发展。对期刊社而言,岗位设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岗位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期刊社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尝试以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的设置为例,探讨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设计的一些问题。 1 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的常见结构 消费类期刊是满足大众消费者个人兴趣爱好的期刊,可细分为娱乐休闲、生活服务、文化艺术、时政社会四类。目前,我国消费类期刊超过1200种,约占全部期刊种数的13%。不同消费类期刊,由于刊物类别、内容、风格、受众对象、规模不同,编辑岗位在结构、数量方面会有所区别。以下是笔者按照消费类期刊的细分种类抽样调查数种刊物编辑岗位的设置情况。 娱乐休闲类期刊 《ELLE》:主编、副主编、期刊部主任、编辑总监、专题总监、资深专题总监、专题编辑、生活编辑、时装编辑、时装副总监、资深时装编辑、助理时装编辑、美容编辑、资深摄影编辑、助理国际版权编辑、流程编辑、编辑助理、副美术总监、高级美术编辑、美术编辑。 《演艺圈》:社长、总编辑、出版人、运营主管、主编、编辑、视觉编辑、美术编辑、情报员。 生活服务类期刊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编辑部主任、资深编辑、编辑、助理编辑、美术总监、美术编辑、专题编辑、服装编辑、图片编辑、流程编辑、技术总监、技术编辑。 《天下美食》:社长、副社长、总编、出版人、执行主编、主编助理、摄影师、资深编辑、编辑、编辑助理、美术总监、美术编辑、插图师。 文化艺术类期刊 《读者》: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美术编辑、流程编辑、编辑主任。 《上海采风》:社长、常务副社长、主编、副社长、编辑主任、编辑、记者、美术设计、行政总监、营运总监。 时政社会类期刊 《南风窗》:社长、副社长、总编、副总编、总编助理、采编中心副主任、编辑、美术编辑、记者、网络编辑、行政助理。 《新周刊》:社长、策划指导、总编、执行总编、执行副总编、总主笔、美术顾问、副主编、首席摄影、编务副总监、主笔、主任编辑、主任记者、编辑、记者、设计编辑、美术编辑。 调查显示,消费类期刊在工作岗位设置上,大致分为两个功能结构:一是社长、主编、副主编这类高层职位,工作内容是综合性的,既包括专业技术性的工作,如把握刊物编辑风格,也涉及部分行政工作,倾向于管理性质;二是专职编辑和记者这类密切涉及刊物内容的一线岗位,包括编辑主任或总监、中高级编辑和记者,工作内容涉及选题策划、采写编排、印制出版等方方面面,他们的工作质量决定着刊物质量。总体而言,各消费类期刊在高层职位设置上,除了个别岗位命名有所差异外,结构基本一致;但在编辑岗位设置上,由于各个期刊编辑岗位的结构、数量一般是按照刊物各自的主旨、规模和内容特点设计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以岗位设置的数量为例,据笔者调查,少的如《读者》,只有6个,多的如《ELLE》,有20个,其余的多为10—25个。相对于其他类别刊物的岗位设置数量,消费类期刊明显要多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消费类期刊,尤其是娱乐休闲类、生活服务类期刊,内容板块范围广泛,需要更多的专业编辑。例如《ELLE》和《演艺圈》这两本刊物,为了贴合刊物的主旨和内容需要,设置了诸如时装编辑、摄影编辑、情报员等其他刊物没有的编辑岗位。此举体现了消费类刊物区别于其他类别刊物的岗位设置特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2 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设计的主要问题 2.1 岗位设置的系统性不够 在我国现有的行业条例《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新闻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中,虽有涉及编辑职务的内容,但或简或省,都没有对编辑人员的职务进行完整的、详细的定义与划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划分依据,大部分消费类期刊在编辑岗位的设置上都缺乏系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责混淆。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细分形成的编辑岗位的细化,给期刊社的组织管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主编的权力下放,可能导致其与基层编辑的沟通机会减少,从而影响工作的协调性和效率,甚至可能发生主编协调、控制职能失效的情况。现在,很多消费类期刊都形成了工作团队制度,主编和执行主编均建立有各自的团队,如摄影、文章、设计、编务流程等,彼此相对独立,有不同的职责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相互协作就更加困难。 2.2 岗位设置臃肿 所谓的臃肿,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演化成岗位过分细分的代名词。虽然消费类期刊因其广泛的内容构成与风格特色的需要,有必要增设一些专业技术编辑岗位。但是,超过20个的编辑岗位设置还是给人臃肿的感觉,总编、执行总编、总主笔、执行主笔、总监之类的岗位区分存在过分细分的嫌疑。岗位划分细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岗位责任更加明晰,但过分细分,就容易导致岗位责任标准降低,造成相应岗位配备人员的工作懈怠,甚至出现很多岗位供养“闲人”的局面。 2.3 岗位设置的商业导向偏强 消费类期刊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就成了选题的重心。为此,一些消费类期刊,主要是娱乐休闲类期刊,在编辑岗位设置上出现了商业导向偏强的倾向,典型代表就是“情报员”——行业内也称为“狗仔”岗位的设置。这些刊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一边派出大量的情报员对明星、名企业家等公众人物进行跟踪、偷拍,一边通过编辑夸大其词造假新闻换取销售量。这种做法,不仅使刊物丧失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而且引发了读者对娱乐记者、编辑的误解甚至仇视,影响非常恶劣。这类岗位设置越多,人数越多,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 3 我国消费类期刊编辑岗位设计的改进思路 3.1 建立系统、规范的编辑岗位体系 系统、规范的编辑岗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编辑的分工与协作,提升刊物的编辑工作绩效。 设计一套系统、规范的编辑岗位体系,首先应将各岗位的名称定性,对其权利范围进行详细的划分与说明,将编辑的工作职责条例化。消费类期刊内容广泛性所带来的岗位设置多样化,更需要对许多特殊职位进行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一套完整的岗位设计评估方案,详细说明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使编辑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将整个组织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后,应将此方案提供给编辑部门作为岗位设计的参照,让所有编辑都明了各自岗位的职责权限。这样既可提高编辑人员对岗位的认同度,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各个编辑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3.2 因事设岗,量才使用 在期刊市场化、产业化的热潮下,期(下转31页)(上接33页)刊虽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但还是要以最经济有效的经营、最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的读者和更大的市场。编辑岗位的设置,应该是在既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以及职能分解,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岗位,确定编制,然后确定具体岗位任职员工。这就要求做到因事设岗,量才使用,消除岗位设置臃肿现象,达到人事匹配、人人匹配、事事匹配、人物匹配的最佳效果。 所谓的“人”是指各岗位对应的工作人员,“事”是编辑部门的采写编评及管理等业务工作,“物”是消费类刊物本身。“因事设岗,量才使用”就是指消费类期刊在设计编辑岗位时,应该在岗位不重复的前提下,做到事事有人做,工作无遗漏。让员工竞争上岗,让各岗位员工在保证自身工作针对性和效率的同时,与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相互协调、有效配合,做到人人匹配;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做到人事匹配,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在培养和促进员工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保证整个刊社总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人与刊物编辑出版理念的融合,实现人与物的匹配。 3.3 明确编辑岗位的社会责任,规范编辑的工作行为 消费类期刊因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而广受读者喜爱,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追求。编辑是消费类期刊的核心岗位,在内容选择上发挥着其他岗位人员无可替代的把关作用,编辑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刊物的文化定位。因此,明确编辑岗位的社会责任,规范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是消除目前消费类期刊编辑工作中的“狗仔队”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消费类期刊保持正确文化导向的重要方面,也是消费类期刊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提升读者生活品质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宗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升国.我国期刊结构现状与投资机会[OL].[2006-09-23].http://www.chinapublish.com.cn/rdjj/sjqkcxnh/gclt/200612/t20061222_7284.html [2]李频.中国期刊发展报告NO.2:区域发展与类群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卿涛.人力资源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08-03-18) (ID:1162)
|